摘要:而同时,中国已步入了老龄人社会,需要各种档次照料的老人越来越多,显然,发育不成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市场容量不够,而是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没有达到市场诉求的专业水准,基本还停滞于找熟人听口碑主观感受的被动阶段,而没有形成规范的可供依靠的行业标准。现在,一些大学已开设了本科家政专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利好,但需要明确解读和纠误的是,它培养出来的家政人才并不是保姆,而是行业的规范管理者和市场环境下服务项目的开发者,换言之,他们是行业资源的集成者和构建者,而不是每个具体家庭的保姆,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宏观前提就是国家层面出台的行业标准,并在其中纳入更多维度包括心理层面的测评考量。

原标题: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保姆心理扭曲,如何提前规避?

——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亟待制定规范化行业标准

文/马进彪

先用毛巾捂住面部,然后一屁股坐在老人胸口,手里摇着扇子,直至老人没了生命体征,这残忍的一幕发生在江苏溧阳。受害人是一名83岁的老太太,嫌疑人则是她的保姆。更令人吃惊的是,保姆行凶后还非常镇定地教死者家人处理后事,“ 要不是家里有监控,我们说不定还要感谢这个杀人凶手!”(北京青年报5月11日)

近日,中国妇女报也报道了两起类似案件:一起是沈阳一保姆虐待86岁老人的案件,视频显示,保姆毒打雇主86岁的母亲,并且在短短的半个月里,殴打就发生过7、8回。另一起是江苏一保姆虐待殴打老人案,视频显示,保姆因不耐烦雇主奶奶吵扰,采取揪耳朵、打屁股、打耳光等方式,威吓顾奶奶不要吵扰。

虽然这两个保姆已被判刑,并被禁止相关从业,但人们心头的阴影并未就此散去,因为在更多雇主心里,这些被曝光的案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家里没有安装摄像头,案件的真相就无法还原,而即使有摄像头,也极易被施虐者做手脚。

因而,对于更多雇主来说,即不能无端怀疑所有的保姆从业者,又不能把被虐待的可能留给自己的家人,这成为了他们心头的挥之不去的纠结和雾霾,客观上也影响了家政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从这两起案件和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案件来看,彼此往日无冤无仇,也没有图财害命的动机,因而,这才更加需要深入剖析。

对于这起“闷死83岁老太太”案件来说,保姆的心理扭曲是最明显的特征,这更像是一种心理疾病。保姆与老人单独相处时,其心理状态往往由于自己过往的境遇而极易进入某种“仇视”的场景,这使得她们与平时判若两人,而由于没有其他人在场,她们也就无法从这种场景中自拔,甚至进入更深层面的心理无意识状态。

而事后越是镇定自若,心理扭曲的程度就越深,因为她们已经没有了常人应有的对自责和愧疚的感知,有的只是无意识状态的无限蔓延。而这种心理疾病的存在,外人很难发现,即使她们自己也不一定确切知晓。但在国外很多领域的从业,已引入了科学化的心理测试机制,并形成规范化流程,其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地防范同类案件的发生,尽管目前还难以取得绝对化的作用,但效果也是明显的。

中国的家政行业才刚刚兴起不久,其发育成熟度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而同时,中国已步入了老龄人社会,需要各种档次照料的老人越来越多,显然,发育不成熟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市场容量不够,而是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没有达到市场诉求的专业水准,基本还停滞于找熟人听口碑主观感受的被动阶段,而没有形成规范的可供依靠的行业标准。

而其中,关于从业者心理素质的问题更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总认为那只是道德问题,并且也只是个案而已。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客观的,因为一个行业的存在与健康发展并不能仅仅依赖于朝夕而变的主观道德考量,它必然需要规范的行业标准引导。

现在,一些大学已开设了本科家政专业,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利好,但需要明确解读和纠误的是,它培养出来的家政人才并不是保姆,而是行业的规范管理者和市场环境下服务项目的开发者,换言之,他们是行业资源的集成者和构建者,而不是每个具体家庭的保姆,但他们服务于社会的宏观前提就是国家层面出台的行业标准,并在其中纳入更多维度包括心理层面的测评考量。

中国已步入老龄人社会,但对老人们的服务却是个朝阳产业,它拉动的内需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还处在价值凹地。从这起“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案件来看,人们的焦点极易局陷于道德和心理扭曲以及法律层面。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这并不仅仅是道德和心理扭曲以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是行业标准处于空白阶段的问题。

因此,从对老年人的安全角度讲,和为老年人服务这个朝阳产业健康发展这两个角度来说,相关部门都应尽快填补这个行业标准的空白,国家制定并出台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是当务之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