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宏观上说,社会的进步总会处于交互的行进中,有早有晚,有疾有缓,而与此同时更重的是,每个人也都存在不可或知的下个阶段会是怎样的担心。因此, “不成功”的人也不是绝对的存在和不可改变,因为他们只是处在克服困难的起步期,而随着社会利好条件的积累,都会进入高速换挡期。

原标题:不管“前浪”还是“后浪”,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马进彪

最近,视频《后浪》在引发刷屏的同时,也招来不少争议,其中“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反对者指出:社会正是在不断否定和推翻前人中,才有所进步,所谓的“赞美”和“鼓励”可能反而是无用的鸡汤。也有人表示,《后浪》所描绘的,不过是物质条件最优越的年轻人处境:他们跳伞、玩Cosplay、喜欢汉服、摄影和潜水,而更多的人还在苦苦为生存挣扎。(****5月5日)

本质上讲,《后浪》所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存续,需要实实在在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条件。但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并不一定能够同时走进这个令人羡慕人生阶段。他们有的出发很早,但还在路上跋涉着,而有人出发很晚,却先人一步地到达了自己想要的境界。而也正是存在着这样的差异,也才构成了羡慕与被羡慕的理由。

有成功,就会有“不成功”,但这两者并不对立,因为成功只可以理解为实现了眼前的目标,但更新更高起点也随即形成,而这就可以理解为另一次全新的启程。其根本的普遍认知在于,人的需要既有眼前的也有长远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一切都在于条件的形成。因此,基于人的需要是多元化彼此交互的动态指数,所以,也就没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成功状态和范例。

宏观上说,社会的进步总会处于交互的行进中,有早有晚,有疾有缓,而与此同时更重的是,每个人也都存在不可或知的下个阶段会是怎样的担心。从多年来大尺度时间轴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当初的成功者因为某些原因现状并不如从前,甚至不如当初所谓的“不成功”者,如果翻一下十年来的财富榜就会看到,不管谁怎样成功,其实都仅是一个阶段的过往而已。

但也正是有着这样“你刚唱罢我登场”的交错感和时间差,才使社会进步生发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富榜上的推陈出新,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因为它显现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本质力量:即阶层固化的反作用力,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可能存在固化的阶层,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精英,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超越,而这也是社会自然力量的必然倾向和趋势。

因此, “不成功”的人也不是绝对的存在和不可改变,因为他们只是处在克服困难的起步期,而随着社会利好条件的积累,都会进入高速换挡期。换言之,成功与所谓的“不成功”,其实只是在不同的时段上和不同的经纬度上看月亮圆缺的暂时性结果而已,而社会的公平在于,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区别仅在于个体的发力时段和出征角度。

有意思的是,在《后浪》发布后不久,B站就有用户自发地上传了视频《前浪》,用来调侃在朋友圈激情转发《后浪》的前辈们。而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只是他们看月亮的经纬度在转变,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了活力社会中必有的“不服气”心态。然而,这种“不服气”的调侃,本身就是社会不间断进步的鲜活力量,只有一代人对一代人的不服气,社会才能在发展进步中保有根本动力。

你的春天不一定与别人的春天同时到来,但只要根植大地,每个人的春天都一定会有。随着国家社会利好条件的不断积累和更加开源和开放,属于你的春天一个都不会少。因此,不管是对《后浪》的点赞,还是对《前浪》的调侃,其实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个性化体现,和不加作做的回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