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夏侯淵對峙,劉備還佔據心理優勢,堅持兩年雖然不能奈何對手,實在是因爲陽平關險隘易守難攻,始終無法突破曹軍防線。劉備率軍突然出現在這裏,立即引起了夏侯淵的不安。

話說曹操北還後,劉備乘機兩路兵馬攻打漢中。張飛馬超一部先敗,劉備一部久攻不下,於是劉備請坐鎮成都的諸葛亮派遣援軍。劉備援軍陸續開至軍前,戰場形勢優劣之勢發生了變化,夏侯淵、徐晃、張郃三人不得不逐漸收縮防線回防。雙方在陽平關對峙,劉備既不能寸進,而曹軍也無力主動進攻,戰事一時呈膠着狀態。
劉備在漢中與曹軍的攻防戰,打成了持久戰,雙方互有勝負,疏忽已是二年有餘。劉備與夏侯淵你來我往相持不下,卻急壞了遠在鄴城的曹操。劉備不拋棄不放棄的死纏爛打,令曹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現在不是考慮如何進取益州,而是如何力保漢中這個通往益州的咽喉要道不失。
擔心漢中有失,曹操不顧老邁年高,決定再次親征。得知曹操親征,劉備首先HOLD不住了。與夏侯淵對峙,劉備還佔據心理優勢,堅持兩年雖然不能奈何對手,實在是因爲陽平關險隘易守難攻,始終無法突破曹軍防線。但他不懈堅持,正是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戰勝夏侯淵。奪得陽平關。而曹操親至,不但曹軍實力大增,而且曹操善於用兵,自己遠不是對手。
劉備心底的恐曹症並沒有因爲歲月的流逝而消磨多少,他知道曹操不是劉璋,對手太過可怕。他必須要在曹操沒有到來之前,乾淨徹底的解決了夏侯淵。搶佔了陽平關之後,或者可以與曹操在漢中一決雌雄。劉備在翻爛了一本《孫子兵法》之後,終於想出了用奇破敵的妙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忽然從陽平南渡沔水(卻漢水)出現在定軍山。定軍山北臨漢水,位於今勉縣南,東望漢中,是漢中的又一個重要屏障與門戶。劉備率軍突然出現在這裏,立即引起了夏侯淵的不安。因爲定軍山地理位置險要,所以也是夏侯淵的重點防禦地區。這時候見劉備在這裏“興勢作營”,立即派出軍兵“來爭其地”,夏侯淵希望趁劉備立足未穩,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哪知道這次劉備是真的“有備有來”,夏侯淵貿然出軍,正墮入劉備圈套之中。劉備先是派軍放火燒夏侯淵軍營外圍的鹿角,有意分散曹兵。夏侯淵正要出兵,忽見火起,立即派張郃率軍“護東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夏侯淵擔心張郃有失,“分所將兵半助郃”。然後,親自督“輕兵護南圍”。
見夏侯淵率軍潮水般掩殺而至,早有準備的蜀兵頑強抵敵,一邊殺敵,一邊將曹軍向埋伏圈引去。法正見機會難得,建議劉備曰:“可擊矣!”劉備揮動令旗,剎那間,早已經埋伏在暗處的黃忠率軍如猛虎下山般加入了戰團。老當益壯的黃忠,立功心切,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估計寫下了請戰書、軍令狀之類的東西)蜀兵居高臨下衝殺而至,曹軍行伍被衝的大亂。史稱黃忠“摧(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震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三國志-黃忠傳》)
定軍山雖只是劉備小勝,但卻是整個漢中攻防戰的轉折點。
夏侯淵死後,曹軍並沒有一潰千里。沒有了主將,“軍中擾擾,不知所爲”,督軍杜襲和軍司馬郭淮推戴張郃爲主帥。——(《三國志-張郃傳》)張郃自從官渡之戰後歸附曹操,從此追隨左右,屢立殊勳,成爲名震大江南北的名將,這時候衆人推戴也是名至實歸之事。張郃見三軍憂懼,挺身而出,主動擔當起了代理主將的重任,在他的安撫之下,軍中有了主心骨,“諸將皆受郃節度,衆心乃安”。
張郃收拾人馬,退守陽平關。劉備本來打算趁勝渡過漢水擴大戰果的,見主將已經變成了張郃,擔憂張郃趁蜀軍半渡出擊,所以取消了原計劃。夏侯淵在軍中被人稱爲“白地將軍”,(其實是曹操推卸責任,假借軍中士兵之口埋汰一下夏侯淵)劉備並不畏懼他,反而是對張郃十分顧忌。
本來定軍山是針對張郃制定的圈套,哪知道陰差陽錯的陣斬了曹軍主將夏侯淵。夏侯淵不諳爲將之道,身爲主將,卻客串了衝鋒陷陣的角色,身死名滅爲人所笑也是咎由自取。 曹操對他的死,深表嘆惜,諡之爲“愍侯”。得知消息之後,曹操一面從長安“遣使假郃節”,正式任命了張郃爲漢中曹軍主將,一面整軍待發。
其實,夏侯淵戰死還有一間接原因,這事兒和曹操有關,欲知是何原因,請看下次分解。
參考資料:《三國志》《軍策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