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觀鳥、溼地尋鹿”,帶你“雲遊”南海子麋鹿苑。

4月22日,恰逢第51個世界地球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主辦、蝌蚪五線譜網站承辦的的 “蝌·普”系列活動線上直播,以“春日觀鳥、溼地尋鹿”爲主題,走進了南海子公園內的北京麋鹿苑。在一個多小時的直播過程中,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主任白加德,與自然攝影師鄭洋老師一起,以“尋鹿”“觀鳥”爲主題,乘坐電瓶車遊覽麋鹿苑溼地,帶領觀衆在線遊園,共同講述生態環境改善和動物保護背後的故事。

南海子曾經是古代皇家的獵場,如今這裏則成爲了北京南城最大的溼地公園——南海子公園,而麋鹿苑則是南海子公園的園中園。始建於1985年的麋鹿苑,是中國第一座以散養方式爲主的麋鹿自然保護區,如今,麋鹿苑已經成功繁育了千餘頭麋鹿,並在全國建立40多處麋鹿保護地,全國麋鹿種羣達到8000只。麋鹿苑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也吸引了綠頭鴨、蒼鷺等溼地鳥類在此棲息。

麋鹿苑分爲麋鹿核心保護區、潛表流溼地實驗區與動物圈養區,完美滴還原了清代南苑溼地的自然風貌。在動物圈養區,白加德和鄭洋從圈養區中間穿過,向觀衆介紹了馬鹿、梅花鹿、普氏野馬等動物的特點與生活習性。白加德介紹說,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也是中國重引進成功的物種之一,麋鹿苑內圈養的普氏野馬,即將放歸內蒙古大青山區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野外生存。

一個物種的生活環境與其他物種息息相關,物種的消亡之間也有着相互的關係,在“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區域,白加德和鄭洋邊走邊聊,共同探討了對於珍稀物種保護的認識與看法。據瞭解,世界滅絕動物墓地區域,以多米諾骨牌的方式,排列着近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動物名單,時刻警示着參觀者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責任與意義。

來到麋鹿核心保護區,幾十頭麋鹿正在溼地旁側臥休息。麋鹿是中國特有的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由於野生麋鹿早已滅絕,最後一羣散養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獵苑中。1900年前後,獵苑毀於戰亂,麋鹿從此在中國絕跡。1985年,英國烏邦寺公園將38頭麋鹿送還中國,國家在北京南郊成立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建立了麋鹿保護區,用於開展麋鹿的科學研究與種羣重建。

“每年3月-5月是麋鹿集中繁殖的時期,一些新出生的麋鹿陸續和人們見面了。”作爲麋鹿保護的專業人士,白加德介紹了麋鹿的生活習性、特點以及麋鹿迴歸後飼養繁殖的情況。白加德說,麋鹿的保護主要分爲三個階段,即種羣復壯、疾病防控和野外生存。對於麋鹿苑內的麋鹿來講,儘管在公園內生存,但無論生活習性還是飼養方式,都是完全模擬野外環境的,完全可以達到野生動物的標準。

潛-表流溼地實驗區是麋鹿苑乃至整個北京市的絕佳觀鳥地,在觀鳥走廊上,鄭洋與觀衆分享了觀鳥愛好者的有趣故事與經歷,併爲大家科普瞭如何分辨容易混淆的烏鴉與烏鶇。觀鳥是培養興趣愛好、集中注意力和邏輯思維的重要手段。鄭洋表示,家長朋友們可以從小引導孩子們瞭解鳥類知識,多觀察身邊的鳥類,培養這方面的興趣愛好。

實際上,麋鹿的滅絕與迴歸,“既見證了中國百年的國運之變”,也印證了生態與自然環境的改善與蛻變。以北京市爲例,近年來,隨着北京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北京市野生動物種類、數量持續增加,已經達到了600多種,一些珍稀野生動物品種也陸續被發現,市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程度和保護意識也越來越高。

除了暢聊遊園以外,兩位老師在直播過程中,還積極與觀衆互動交流,答疑解惑。白加德透露,麋鹿苑將於5月中下旬恢復開放,他歡迎大家前來參觀遊覽。

受疫情影響,今年蝌蚪五線譜線下活動改爲線上直播形式,繼科學秀、博物遊、科普講座後,又嘗試了移動多平臺直播。數據顯示,此次直播,累計收看超過50萬人次。除了此次雲遊麋鹿苑以外,未來兩個月,蝌蚪五線譜還將舉辦兩場在線直播活動。“蝌·普”系列或將繼續舉辦走到戶外、貼近自然,動手實操的科普教育活動,尋求傳統科普“單向發射”到“多向拓展”的轉變,既要在科學知識普及上深耕,也要在科學實踐上細作,最終實現科普理念與科普實踐的雙升級。

文/圖 趙天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