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備受讚譽的科學記者喬·馬錢特走訪了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近30所世界名校,採訪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20多個領域的世界專家,搜尋了醫學領域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以科學數據和事實爲依據,揭示了人的大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闡述了當下被廣泛應用的10大自愈手段的理論依據,以及如何將這些前沿發現融入日常生活和臨牀實踐中,在對傳統醫療提出了質疑的同時,也給出了新醫療思維的豐富實證。同時對於普通患者來說,這也是一本生動的醫學科普圖書,尤其是深受慢性病、重疾、身體損傷、疼痛等困擾的人,可以學習科學方法,充分調動自己內在的治癒力,獲得健康豐富的人生。

中獎名單

哆咪媽咪

橘子味的貓

恭喜以上兩位小夥伴,《動物王朝》送給你們,請在7日內將個人郵寄信息在本文末留言給蝌蚪君,也歡迎各位與我們分享讀後感。





圖自szzoe.cn
也有很多人利用這段時間
開始培養自己閱讀的習慣
微信近日發佈的《戰“疫”報告》顯示
疫情期間微信讀書用戶
人均比上個月多讀1.1本書
其中醫療、疫情相關作品備受關注
成爲了大家搜索次數最多的書籍
面對琳琅滿目的圖書該如何選擇呢?
什麼書可以疏解心情,給予力量呢?

《自愈力的真相》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使病人減輕痛苦?明知道只是安慰劑,病人服下後仍能緩解病情?讓登山者以爲自己在吸氧,就可以緩解高原反應?
這些都是大腦自愈力影響身體的顯著表現,人體是一個整體,軀體各臟器之間、精神心理和軀體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大腦自愈力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潛力,通過應用大腦的力量,是否可以影響身體健康?
備受讚譽的科學記者喬·馬錢特走訪了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近30所世界名校,採訪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20多個領域的世界專家,搜尋了醫學領域世界各地的前沿研究,以科學數據和事實爲依據,揭示了人的大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闡述了當下被廣泛應用的10大自愈手段的理論依據,以及如何將這些前沿發現融入日常生活和臨牀實踐中,在對傳統醫療提出了質疑的同時,也給出了新醫療思維的豐富實證。
對於醫生來說,《自愈力的真相》指出了在對待病人的時候,既要理性看待科學證據和客觀檢查結果,也要重視個體情感和心理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同時對於普通患者來說,這也是一本生動的醫學科普圖書,尤其是深受慢性病、重疾、身體損傷、疼痛等困擾的人,可以學習科學方法,充分調動自己內在的治癒力,獲得健康豐富的人生!

《人生十二法則》

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怎麼辦?我處於人生的至暗時刻怎麼辦?上班讓我不快樂怎麼辦?面對人生中的混亂迷茫,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虛僞的勵志、空洞的安慰,而是嚴父近乎殘酷的苛責教誨。
在引爆全球的現象級暢銷書《人生十二法則》中,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將人類數千年來的哲學思考、神話故事中的精神財富與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相結合,用12條最基本的人生法則,爲我們找到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
科學作家萬維鋼老師說:“彼得森這些建議我完全贊同,我希望我兒子長大以後讀讀彼得森這本書。”
從非洲叢林的黑猩猩,到婆羅洲雨林的獵人追蹤,作者將自己研究的親身體驗寫成文字,帶領讀者一起踏上科學探索之旅。途中充滿生物學奧祕,又常常險象環生,不僅逐層揭開醫學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紗,而且從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類進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會史研究爲我們揭開了醫學史的另一個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干預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書從物種進化的角度整體觀測人與病毒的關係,尤其是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包括艾滋病的靈長類動物起源;審視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爲模式的變遷對新發再發傳染病流行的影響。作者適時地提出公衆對加強公共衛生能夠做出貢獻,每個人都可以從小做起。
書中作者還指出媒體報道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影響。媒體報道可保障公衆的知情權,也能告知公衆採取必要的自我防護。作者在本書最後樂觀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佈流行病末日的到來。

但是,鑑於人類與病毒的共存關係,只要有人類存在,病毒末日就永遠不會來臨。如同地球自然風暴永遠存在,病毒風暴也將永遠存在。但是,隨着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傳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斷增加,防治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的進步,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人類應對病毒風暴的前景是樂觀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 中心首席專家邵一鳴指出,只要政府 、公共衛生機構和民間科學組織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衆的鼎力合作,人類完全有能力抵禦各類病毒風暴的侵襲。
要想獲得完滿的人生,你必須藉助積極情緒的力量。積極情緒會擴展我們的思維和視野,建構幫助我們成功的各項資源。積極情緒爲我們帶來健康,讓我們更加堅韌,並抑制無端的消極情緒。
最重要的是,我們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提高自身的積極情緒。你是欣欣向榮,還是衰敗凋零?這完全取決於你內心由衷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不是越多越好,消極情緒也不是越少越好要想實現美好的人生,最佳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配比爲3:1。芭芭拉通過多年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可以通過7種方法降低消極情緒、10種方法提升積極情緒。
疾病、離婚、失戀、暴力傷害、交通事故、自然災害,人們總把這類經歷看作困擾一生的傷疤,因而成爲創傷後壓力的俘虜,痛苦不堪。
心理學家史蒂芬·約瑟夫基於先賢、神經生物學家和積極心理學家的智慧,結合大量豐富的心理諮詢案例,經過數十年研究,對“創傷即詛咒”提出反駁:對於很多人來說,壓力或創傷經歷也可以成爲“積極轉變的催化劑和發動機”。
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揹負巨大痛苦但仍然堅強的普通人的故事,指出創傷後成長的五個階段和三大關鍵。作者採用科學有效的THRIVE心理復原模型,細緻講解人們如何通過六個步驟在創傷後實現自我成長,過上更幸福、更有意義的生活。
獻給所有不願被傷痛擊垮的人,在創傷到來的時候,做出最漂亮的應對。

蝌蚪君送書啦~在留言中和我講講最近給你“會心一擊”的好書,我們將挑選四位小夥伴贈送書籍《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快來參與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