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攻魏安城、大梁之前,秦昭王在鄢、穰兩次與楚頃襄王會盟,爲的是讓楚國置身事外。秦國則抱着只要燕趙繼續攻齊就是朋友的態度來選擇是戰是和,燕趙順水推舟就能三方滿意,何必蹚楚國合縱攻秦的渾水呢。

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戰國最負盛名的縱橫家蘇秦說過:“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儘管當時在秦國執政的是楚貴戚集團,但秦昭王君臣多次發兵攻楚。由魏冉、白起、司馬錯主持的秦楚五年戰爭,堪稱決定兩國未來數十年形勢的命運之戰。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始於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終於公元前276年(秦昭王三十一年,楚頃襄王二十三年)。秦國輸掉了最後一個戰役,但楚國被打得遷都,悲憤的屈原大夫投江自盡,留下不朽的楚辭《哀郢》。
戰爭的緣起:打亂秦國既定方針的突發變數
秦楚五年戰爭爆發之前,秦國並沒有把楚國視爲頭號對手,主要精力還放在中原戰場。自從最強勁的對手齊國被諸侯聯軍打殘後,秦國把征服魏國作爲主要目標。當秦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秦軍第一次包圍魏國首都大梁時,魏國丞相孟嘗君說服趙惠文王和燕昭王出手相助。秦昭王記恨趙國,把攻趙列爲頭等大事。
從秦昭王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公元前282 —公元前281年),秦大良造白起兩次率軍渡過黃河攻打趙國太原郡,佔領4座重鎮——祁、茲氏、藺、離石。魏冉恢復了相位。與此同時,魏國在大梁解圍後不久就跟趙國反目成仇,轉而投靠了秦國。雖然秦國暫時與魏國結盟以抗衡燕趙組合,但這並不代表魏冉放棄了滅魏的宏偉構想。按照原劇本,秦國下一步本該嘗試繼續進攻大梁。
就在秦昭王二十六年,大概是在白起率上郡軍攻打趙國藺、離石的同時,一樁意外讓已經即位18年的楚頃襄王重新燃起了與秦爭天下的雄心。
一位沒在史書中留下姓名的楚人出現在楚頃襄王面前。他有一項絕技是用弱弓小箭來擊落北歸的鴻雁。鴻雁用強弓利箭都不容易射中,可見此人的射術十分高超。楚頃襄王得知此事後,把他召進宮來問詢。結果那人一開口就說:“我這只是獵鳥的小把戲,大王該射的目標可遠不止這些啊!”然後,他以射鳥爲比喻來縱論天下,提出了一個層層遞進的強楚之計。簡單說,這位無名策士的戰略規劃分爲3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吞併魏國。
楚國先攻魏都大梁的南部,再吞併魏國西南的上蔡地區(相當於一個郡的規模),與韓國接壤。然後揮師東征圉縣(今河南省祁縣)之東的魏地,一直打到秦國的飛地定陶,迫使魏國放棄東部的大宋、方與地區(故宋地,相當於兩個郡的規模)。把魏國的東西兩臂佔領後,楚軍集中兵力攻佔大梁。
第二階段的目標是攻略齊地,與燕趙結爲合縱。
具體操作是進攻東莒、浿丘、即墨,佔據齊國西部的午道,這樣就能把齊長城以東、泰山以北的地盤都納入楚國的版圖。佔領齊地後,楚頃襄王可以北遊燕國的遼東郡,南望越地的會稽山,也就是說南海、東海、黃海、渤海沿岸基本上都由楚國控制,泗水流域的十二諸侯國都會俯首稱臣。到那時,楚國西與趙國接壤,北與燕國相通,三國締結合縱足以平定天下。
第三階段的目標是攻秦。
楚國攻佔魏齊大片領土並與燕趙結盟後,可以趁着秦魏戰至兩敗俱傷的機會,一舉收復原爲楚地的漢中、析、酈等地(相當於漢中六百里、商於六百里、楚方城三個地理單元)。然後在鄳塞駐紮重兵,等待秦國師老兵疲之時,把山東、河內地區都控制在楚國手裏。這時候,楚國就可以慰勞民衆、休整士兵,完成稱王天下的大業了。
這位無名策士爲了刺激楚頃襄王早下決心,還特意強調了楚懷王被秦國欺騙而客死異鄉的慘劇。此舉果然讓楚頃襄王很快拍板,立即派遣使者遊說諸侯,重新組織合縱攻秦。
可惜楚國君臣做事不密,合縱尚無進展就提前走漏了風聲,楚頃襄王謀秦的意圖流產了。唯一起到的作用,大概就是讓白起暫停了出塞攻梁的行動,讓秦國將相鐵三角把目光從趙魏轉移到了楚國身上。
其實,就算沒有走漏風聲,無名策士的興楚大計也是無法實現的。這個宏偉的戰略規劃在進軍路線上是靠譜的,但完全忽略了列國形勢。
第一個問題是楚不可能肆無忌憚地攻魏。
雖然當時趙在濟西方向與魏交戰,大梁的守備力量較空虛,但秦國肯定不能容忍他國染指自己垂涎已久的大梁。況且按照計劃,楚國還要攻取相當於3個郡的魏地。面對這樣囂張的軍事行動,秦國不發兵攻楚簡直不合常理。
第二個問題是楚無法奪得前面提到的齊國地盤。
楚與齊接壤,若能得魏地,就能從兩個方向包抄齊地。可是,樂毅的燕軍正在全力攻打齊國膠東地區,趙軍則致力於征服齊國濟西地區。楚國想佔領齊長城以東、泰山以北的地盤,等於是直接從風頭正勁的燕趙聯盟嘴裏搶肉……秦國都沒把握一口氣擊潰燕趙聯軍,楚國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兵家武廟十哲之一的燕上將軍兼趙相國樂毅善於用兵,但他直到被解除兵權時都沒把齊國的兩個陪都——莒縣和即墨打下來。以楚軍當時的戰鬥力,只怕表現更糟糕。
注意:楚頃襄王並沒完全按照無名策士的劇本走,而是派使者重新發起合縱。他的算盤是先與燕趙結爲三國同盟,然後借燕趙之力依次攻打魏、齊、秦。這個構想看似靠譜一些,實則也是一廂情願。
燕國全部的力量都用來征服齊地,不可能放棄大好機會去掉頭攻魏。趙國倒是正在東線與魏爭齊地,但西線被白起打得連戰連敗,根本不願與秦國死磕。秦國則抱着只要燕趙繼續攻齊就是朋友的態度來選擇是戰是和,燕趙順水推舟就能三方滿意,何必蹚楚國合縱攻秦的渾水呢?
楚頃襄王也很快意識到此計行不通,於是又打算與齊韓合作伐秦,第一步是以三國聯軍滅周。
自從楚國失去方城以內的宛地,韓國失去了宜陽、新城等地之後,兩國就不再接壤,中間不是隔着秦土,就是隔着魏地。若能成功滅周,韓國不但可以擴大地盤,還能爲三國聯軍開闢攻秦的運輸通道;楚國則可以趁機得到象徵天下共主地位的周王室的寶器,提升自己對諸侯的號召力。
周赧王得知消息後,馬上派西周惠公之子武公去遊說楚國丞相昭子。武公陳述了3個不能滅周的理由:首先,“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沒有10倍的優勢兵力很難一舉滅周;其次,周是天下共主,楚攻周名不正言不順,只會讓鄒魯等中小諸侯寒心,讓齊國想跟楚國絕交;最後,楚國滅周得到的實惠不多,反而因爲獲取周室寶器而成爲衆矢之的,被羣雄圍攻。
楚相昭子聽後覺得有道理,便說服楚頃襄王和其他大臣放棄了這個計劃。就這樣,兩個以攻秦爲最終目標的戰略方針都下馬了。
早在攻魏安城、大梁之前,秦昭王在鄢、穰兩次與楚頃襄王會盟,爲的是讓楚國置身事外。秦昭王君臣沒料到楚國突然就變成了最大的不安因素。如果想要繼續攻魏以打通定陶與秦本土的聯繫,除了避免燕趙插手外,還得警惕楚國重啓任何形式的合縱。不先把楚國打殘,秦國就沒法全力攻魏。
秦楚舊恨被成功激活了,謀秦尚無實際成果的楚國要倒黴了。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53》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