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系垮臺後,老牌軍閥歸於沉寂,新軍閥又代之而起,爭權奪利打打殺殺總不消停。

蔣在取得政權後,也急着武力一統。零零碎碎的地方小軍閥可以“娘希匹”的先放一放,有幾位卻很有實力,不得不征伐又極難對付。

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廣西“李白”。前兩位在近代史名聲在外,至於“李白”是何方神聖?


李白其實是兩個人,一指李宗仁,一指白崇禧。兩人是同鄉又是同學,牢牢掌握廣西軍政大權,時稱“新桂系”。身兼“小諸葛”“當代張良”“第一狡猾軍閥”等一大堆頭銜的白崇禧,是桂系二號人物。

第一次是北伐時期,因意見不合,蔣在南京另起爐竈,和武漢國民政府(汪)唱對臺戲。然而軍事不利,連打幾次敗仗,“李白”趁機起鬨反蔣。李宗仁帶頭,給武漢去電求和,蔣跟武漢方面勢不兩立,此舉無疑是拆臺。


蔣一時沒控制住情緒:“你們要跟武漢方面和平,我走好了!”白崇禧不冷不熱回了句:“暫且避避也不失爲上策”。其實話一出口,蔣就有些後悔,怎麼能這麼輕率就放棄權力呢?於是他看了看何應欽,在蔣心中何敬之還是站在自己這邊的。

誰知何應欽假裝沒看見,根本不理會。這下可好,下不來臺的蔣某人,只能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何應欽開口了:“沒他一樣可以革命。”白崇禧更是興奮不已:“是可以更好的革命!”

這次是因蔣羽翼未豐,幹不過多方合力,敗下陣來。

另一次是1949年,軍事、經濟上都遭受嚴重失敗的蔣,被迫下野。起初白崇禧是不贊成李宗仁代蔣的,但拗不過也只能出力支持了。

鬥爭跨度足有二十多年,可見蔣白二人雖共事於同一黨派,卻宿怨久矣。內部派系林立,各有各的山頭,是導致民國亂象的重要原因。

白崇禧字健生,廣西桂林人。1909年他16歲時,第二名考入廣西師範,此後便開始“學霸”生涯,長期霸佔第一名。

看見沒,學業出衆。“小諸葛”“賽張良”這些名號,並不是拍拍腦袋想出幾個金點子就能到手的,充分的學習才能鍛煉出超人的思考能力。

辛亥革命爆發後,白崇禧參加學生軍,之後又入保定軍校深造,那時代能上軍校者寥寥無幾。系統的軍事訓練,爲他日後輝煌生涯助力不小。


25歲當上桂軍連長,左江剿匪時,也不管那些土匪是被俘還是招降,80多人被他下令一體槍決,鐵血本色盡顯。行事果斷有主見,不優柔寡斷拖泥帶水。

隨後就是跟粵軍、滇軍、川軍、老桂系展開曠日持久的混戰,最終同李宗仁一起,牢牢佔據廣西。“小諸葛”名號,就來源於這段時期。

要說白崇禧的資格夠老,1923年孫文任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是參謀長。同年,蔣在廣州大元帥府任參謀長。都是孫文的追隨者,職位相仿,白崇禧自己一手一腳幹出來,蔣是受孫文器重提拔起來。兩者含金量不言而喻,白崇禧不買賬是有歷史因素的。


即使後來兩人雖境遇機會不同,蔣成了白崇禧上司,自成體系實力雄厚的白崇禧也並不懼怕。在雙方開戰矛盾最深時,蔣曾交代下屬:“要是抓住白崇禧,就地正法即可。”可見怨恨之深。

這個時間點要早於西安事變,桂系還是積極抗日的。對於割據勢力的“迴歸”,蔣當然高興,厚待不提。


白崇禧抗日功績有目共睹,時任副參謀總長。他雖然不直接指揮具體戰鬥,但全面性的軍事戰略制定離不開他。至少徐州(臺兒莊)、武漢(萬家嶺)兩次大會戰,是經他策劃指導實施。他的軍事能力,應屬於軍事家範疇。

在認真研讀《論持久戰》後,他提出“積小勝爲大勝、以時間換空間”,獲得蔣的讚許,成爲抗日最高指導方略。


白崇禧的軍事才能,林總也曾充分肯定:“他是國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這番話並非空穴來風,四野悍將鍾偉在青樹坪一戰,就曾喫了白崇禧的大虧。事後鍾偉也對此總結:“對桂軍戰鬥力估計不足,犯了麻痹輕敵的錯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