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七商圈文化概括爲四個方面,體現了濃郁的中原商業文化,濃厚的紅色文化(二七大罷工),純正的商業文化(批發、零售、金融、物流業),異化的西洋文化(麥當勞、教堂、商超等西方文明首先是從二七商圈進入鄭州的)。鄭州市政協委員關國鋒在提交的委員提案中建言,可加大力度深耕以二七商圈爲中心、爲重點、爲樣本,着力發展城市新經濟,打造“中原不夜城”,就像亞細亞當年塑造“週末購物”概念一樣,逐步塑造“中原之行哪裏去,天地之中不夜城”概念。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文 記者 宋亞猛/圖

這裏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商人,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商業戰爭,見證了蘇軾兄弟的折柳送別,爆發了紅色風雲下的工人罷工,點燃了九十年代蜚聲內外的中原商戰,更經歷了百年商貿的更迭……

二七商圈被賦予太多太多,一路承載着城市性格、商業靈魂。5月14日,鄭州市市長王新偉作政府報告提及,把二七廣場片區打造成“鄭州人精神家園、河南省消費中心、全國城市復興典範”。

二七商圈復興,正在醞釀。可如何復興,如何改造,想變成什麼樣,會復興成什麼樣?

【一個商圈,半部鄭州商業史】

5月13日晚8點整,二七塔尖東方紅的鐘聲響起,飄向原亞細亞、現如今接盤改造的卓悅城。正在接受新聞採訪中熱聊的四個人,望向夜色中近在咫尺的二七塔,歷史和文化在此匯聚後倒帶。

這樣洪厚的鐘聲,已經響了71年,從二七塔穿透亞細亞,只百米之遙距離,但穿透厚重歷史卻走了百年。

鐘聲響徹在中原商戰正酣的九十年代。這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二個十年,攪動了商業一池春水的亞細亞橫空出世,微笑服務、靚麗儀仗隊、大手筆營銷,將亞細亞帶至年售百億元寶座,並由此引發的中原商戰,成爲二七商圈的高光時刻。

“亞細亞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的探路者,它那會兒就有託兒所、舞臺演出、綠植美化等,決定了後來的商業形態,現在的商業模依然是沿用亞細亞開創的品牌進駐後聯營、商場方收租金模式。也是在它之後,國內商業體制完成改革。”一名商業老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二七商圈商業萌芽最早可追溯到3600年前,中國商人始祖王亥馴服牛,製造牛車,並駕牛車用帛、黍跟其他部落“以物換物”,無意間開創了長途販運的商業先河。自此後,王亥所在的商部落有了會做生意的美名,商族人被稱爲“商人”,用於交換的物品叫“商品”。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商業戰爭“王亥有易之戰”、第一部保護商業發展的法典,均源自鄭州。

這裏也是蘇軾、蘇轍兄弟折柳送別的地方。在鄭州西大門,蘇轍寫出“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來送別赴陝西任職的哥哥蘇軾。

到了1905年,隨着京漢鐵路的建成通車,鄭州被闢爲商埠,取“德化育人”之意的德化街第一次走上歷史舞臺。

時間進入到1923年2月7日,紅色革命風起雲湧,正在發動罷工的鐵路工人,遭到吳佩孚軍隊的槍擊。這一事件給如今的二七商圈於商業之外,平添了紅色基因。

直到建國後,德化街迎來整修,商鋪林立,老字號雲集。

“二七商圈是鄭州商業史的濃縮,是見證者、建設者和城市靈魂。二七商圈文化概括爲四個方面,體現了濃郁的中原商業文化,濃厚的紅色文化(二七大罷工),純正的商業文化(批發、零售、金融、物流業),異化的西洋文化(麥當勞、教堂、商超等西方文明首先是從二七商圈進入鄭州的)。”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總結說。

【發展困境:人車混行、業態多雜亂、外立面觀感不強】

然而,改革開放後的第三個十年,卻是二七商圈失落的十年。

“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二七塔附近變身成了電器大賣場、數碼大雜燴。”一名在二七商圈經營的商戶說。

“交通上,出現人車混行現象;業態上多亂雜,產品同質化;形象風格上,沒有天際線,外立面觀感不強,重建設、輕運營,需要降容積率、優化城市空間。”二七特色商業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馬遂鑫說。

宋向清向河南商報記者分析,商圈瓶頸在於交通網絡未構建好,車進不去、出不來,給人造成商圈遍佈中低收入消費者的舊印象;其次,硬件和配套存在低檔次、低品位現象,德化街整體規劃沒有充分利用空間,沒有體現出厚重歷史感;商業結構需進一步完善,德化街以南區域基本上沒有大型商超百貨,存在大型商業網點佈局缺陷;中小商戶較多,10元店等低檔商品佔比較大,商品結構有待優化,雖然人流多,但銷售規模起不來;缺少一線國際品牌,店面小,營業員站門口吆喝攬客,不符合城市會客廳的形象。

鄭州市政協委員關國鋒提交的《關於把二七商圈打造成最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最現代的時尚商業相融合的人文商業景區的建議》,對二七商圈現狀有詳細闡述。其中提到,因爲臨近火車站,商業體衆多,車流量大,道路被切割割裂,每遇客流高峯,機非混行,通行困難,停車困難,造成了二七廣場周圍交通混亂、通行困難。

另外,該建議中還提到,今天的二七商圈,在消費場景、業態定位、商業模式、品質形象等多方面提升緩慢,不能滿足城市居民不斷迭代升級的需求。

同樣,隨着城市內其他商圈遍地開花,商圈之間分流蠶食,二七商圈一枝獨秀的狀態逐漸改變,客流量開始多點分散。

【建議1:打造慢行區,文化記憶與商業相融合的人文商業景區】

復興二七商圈,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七商圈輻射周邊1平方公里核心區域,是鄭州商業的心臟,它的改造牽一髮而動全身,更是河南一億人民的大事。改造要融入紅色文化、鐵路文化、商貿文化和商城文化。”馬遂鑫說。

在文化上,傳承文化是魂、商業是魄的理念,引入文化演繹空間,比如引入知名的藝術團體建立分院,通過演出、展覽等形式,豐富文化內涵、提升區域文化氛圍。

比如,普樂天地項目正在建設的書吧、非遺傳承項目、劇場,均透露出濃濃文化味。其負責人劉波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項目依託二七紀念堂打造文化綜合體,確保佈局40%的文化產業。

“火車記憶、二七紀念堂、亞細亞建築、老字號等碎片化的文化,共同撐起來了二七商圈文化,這是鄭州其他商圈不具備的,帶有文化積澱和城市屬性,也是復興工程的魂。”上述商圈老將說。

業態上,從南至北,先後完成了從批發業、到批零兼有、到終端平價零售、再到高端輕奢零售的聚集過度,要變“築巢引鳳”爲“引鳳築巢”,先吸引優質特色業態,再根據其特點安家落戶,“但是大盒子商業要慎上”。

在交通上,能否打造慢行區概念,地面上爲步行區,禁止機動車輛駛入,只以公共交通爲主,社會車輛從地下穿過,將道路轉變爲公共空間、步行空間、遊憩空間、商業空間。

宋向清曾參與二七商圈交通優化設計,提出了“構造三個環道”設想,獲得發改部門通過,但最終未執行。他認爲,出發點必須服從商圈進行交通網絡構建,“政府要痛下決心,不動大手術,難以真正在商圈競爭中立足、難以真正復興。”

在形態上,把雜亂無序的街區改造爲花園式商業街區,融入情景式體驗和帶入式消費。

關國鋒建議,可還原“明清建築”風貌和步行街功能區,甚至可以直接復原夕陽樓等建築,將時尚的現代商業與古老的建築風格相結合,將歷史、地產、旅遊、文化相結合,“把二七商圈打造成最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最現代的時尚商業相融合的人文商業景區。”

這其中,鄭州老字號引入,同樣不可或缺。從百年前的德茂祥、醬菜園、同仁堂藥輔、魁祥花鋪、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到上世紀末的三得利商場、劉胡蘭副食大樓等,均沾染上鄭州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

在鄭州商界有着“閻商貿”之稱的鄭州市商務局原常務副局長閻鐵成受訪時說,應重拾老字號,但是在引進傳統名店時,應該處理好老字號經營成本與承租能力的關係、老字號與現代網紅的關係。

【建議2:增設公交場站、酒吧、夜劇場,打造“中原不夜城”】

不少受訪人士不約而同提到,二七商圈復興可從夜經濟上發力。

24小時不打烊的新經濟模式,正成爲拉動城市消費的新引擎。數據顯示,紐約的夜間經濟爲城市貢獻了約100億美元,倫敦實行的24hour城市計劃,每年爲其帶來160萬(約八分之一)的就業崗位和263億英鎊收入,預計到2030年將達300億。悉尼夜經濟每年創造超過36.4億美元,培育了4600多家企業,僱傭了3.2萬多名員工。

在2019年舉辦的二七商圈復興論壇上,原亞細亞集團總經理、現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遂舟曾提出大力發展夜經濟,將二七商圈打造成不夜城的建議。

河南商報記者獲悉,自亞細亞改建的亞細亞卓悅城頂層設計,有24小時不打烊新模式;普樂天地項目重點規劃有24小時書店、普樂劇場等夜間消費產品,功能業態上定位鄭州高品位“新經濟”示範點。

亞細亞卓悅城總經理馬振信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二七商圈最有優勢發展新經濟模式!靠人流量才能支撐起夜間消費,二七商圈地處老城區,是最老最有文化底蘊的商圈,也是人氣最旺的商圈,二七廣場日均客流50萬,連接地鐵1號線、3號線,具有夜間消費的空間基礎。要打造鄭州新經濟模式的領頭羊。”

此外,有行業人士建議,打造酒吧一條街、24小時露天影視文化廣場、夜劇場,來豐富夜間消費場景所需。

交通是拉動人流服務於夜間經濟的重要環節。上述行業人士認爲,在延長公交、地鐵運營時間之外,可在區域內設立多個公交往返始發場站,方便輸送夜間消費人羣。

鄭州市政協委員關國鋒在提交的委員提案中建言,可加大力度深耕以二七商圈爲中心、爲重點、爲樣本,着力發展城市新經濟,打造“中原不夜城”,就像亞細亞當年塑造“週末購物”概念一樣,逐步塑造“中原之行哪裏去,天地之中不夜城”概念。讓消費者和外地觀光客有這樣一個感受:到了鄭州,不到天地之中的“中原不夜城”逛一逛,就等於沒有來中原,沒有來鄭州。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曾經靠中原商戰引領商業風向標的二七商圈,正等待王者歸來。

(河南商報編輯 吳冰 首席編輯 華麗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