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帅从小是学霸,12岁参加科考全县第一,遭人举报被取消资格。1904年,12岁的刘伯承和父亲一起参加了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期科举考试,第一轮考试中榜,不料却又被人检举了上辈人做过唢呐手的身世,结果,父子两人被双双逐出考场。

刘帅12岁科考全县第一,因为爷爷吹过唢呐被取消资格,是真的吗?刘帅从小是学霸,12岁参加科考全县第一,遭人举报被取消资格!元帅从小是学霸,12岁科考全县第一,结果遭人举报,被赶出考场!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写刘帅的文章,说的是刘帅小时候家境不好,但是他的父亲很有远见,借钱也要让他去读书,很快就学有所成,于是就参加了县里的考试,成绩为全县第一,可以进县学的。但是,此时刘帅的好成绩却被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给盯上了,原因是刘帅考第一,就抢了地主家少爷的名额,于是地主家就动用关系,想法设法把刘伯承的位置挤掉。当时的考试需要政审,而且一查就是祖宗三代,结果这就被地主家少爷就查出来,向县里揭发刘伯承是“优人之后”,这样一来刘伯承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

所谓的“优人之后”,是因为刘帅的爷爷擅长吹唢呐,所以谁家有红白喜事,就会让刘爷爷就会上门吹唢呐,以此来养家糊口,这就是所谓的优人。但是优人在清朝时是下三流的行业,是被人所鄙视的,所以三代之内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故事看似有着很强的时代特色,但是,有人却说,文中有些的漏洞。原因是,从刘帅的出生年月来推断,其与清朝的最后一届科考的时间节点有些不符。

科举考度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清朝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7月4日的殿试。当时清晨,在礼部会试中选拔出来的273名贡士,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试。那一届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与刘春霖等人一同参加这次殿试的贡士还有谭延闿、汤化龙、沈钧儒等近代名人。由于清廷于次年(1905年)宣布废科举,因此1904年的甲辰科考,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刘帅出生于1892年12月,如果他要参加科举考试,最迟不晚于1904年,应考的是童试。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因为明清的科举与学校结合,故此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刘帅1904年只有12岁,如果能考全县第一,就可成为正式生员(秀才)。明清时期,12岁的秀才并不多见,比如,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是15岁时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成为一名管理员进入府学读书的。但是,学霸型的神童,历史上还是有的,比如明朝的首辅杨廷和,12岁时已不仅仅是秀才,而且已经中举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举人。年少成名的杨廷和,19岁时又考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48岁入阁,拜东阁大学士,53岁出任首辅。

刘帅小时候也是聪慧优秀之才,刘帅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崇尚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5岁读私塾,进步很快。读私塾时常常最先到校,最后离校,他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连注释也背下来。1904年,12岁的刘伯承和父亲一起参加了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期科举考试,第一轮考试中榜,不料却又被人检举了上辈人做过唢呐手的身世,结果,父子两人被双双逐出考场。看看,刘帅从小就是学霸级的人物。

无缘科举的刘帅,从12岁起就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了,这也是因祸得福之事。但是,刘帅15岁时,遭遇了父病故之变,家庭生活困难,学费无以为继,这才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的刘帅,立志“拯民于水火”,最终走上了一条为民众求解放的革命之路,51年后,成为开国元帅。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