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马林强博士(第一作者)、胡金波(共同第一)、李启富(共同通讯作者)及德克萨斯A&M大学吴朝栋教授(通讯作者)合作的一项研究,发表在肝脏疾病研究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IF: 14.97)上。该研究揭示了吲哚(indole)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的作用机制,发现吲哚或有望用于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特征是肝脏脂肪变性和进展,其患病率高、危害大。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NAFLD患病率约为29.8%,患病人数约四亿。NAFLD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肥胖及肠道菌群都与NAFLD存在密切联系。吲哚是的肠道微生物代谢色氨酸(tryptophan)具有抗炎作用的产物,然而肥胖、吲哚及人类NAFLD三者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该研究首先在人群中发现吲哚与肝脏脂肪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收集了重医附一院体检中心137名做过肝脏CT的体检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LC-MS检测发现血清吲哚浓度与体重指数呈负相关(R=-0.45,p<0.01),相较于瘦的受试者,肥胖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增加,且血清吲哚浓度明显降低。

动物干预实验发现吲哚以可改善NAFLD。研究中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模型发生肝脏损伤、脂肪变性及慢性炎症反应;予以吲哚干预4周后,肝脏损伤、脂质沉积及炎症反应显著减轻。

机制研究发现吲哚改善NAFLD的作用依赖于巨噬细胞的PFKFB3。研究观察到,吲哚干预巨噬细胞显著上调糖酵解调控基因PFKFB3的表达,敲除巨噬细胞PFKFB3后,吲哚的抗炎作用消失。骨髓细胞特异的敲除PFKFB3加剧了高脂饮食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并且使吲哚减轻饮食诱导的NAFLD表型的作用减弱。

此外,肠道菌群16S DNA测序发现,肥胖时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吲哚生成,继而参与NAFLD发生发展,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李启富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了肠道菌群代谢物吲哚通过上调巨噬细胞PFKFB3,继而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吲哚模拟/巨噬细胞特异性PFKFB3激活可能是可行的NAFLD的预防/治疗方法,目前,进一步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中。

李启富简介

李启富,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重医附一院内分泌科主任,重庆市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重庆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兼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组长)、重庆市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获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称号、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2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奖1项。获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0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Diabetes Care、JCEM、Hypertension等)。学术专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和糖尿病肾病。2019年牵头撰写首个“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建立了中国原醛症筛查、确诊的新标准和规范。

内分泌内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