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团队在输液血管通路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对于疑难及特殊血管通路建立,并发症处理方面有独特经验,是《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的发起单位和执笔单位,他们也在不断探索,为各类血管通路患者保驾护航。最近,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金山血管通路团队遇到了一个有点棘手的患者,需要从一名患儿的体内拔除一条留置时间达一年的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最近,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金山血管通路团队遇到了一个有点棘手的患者,需要从一名患儿的体内拔除一条留置时间达一年的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血管。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液回流较快,可以迅速稀释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的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这名来自云南的小男孩,一年前不幸罹患白血病,治疗需要在右上肢置入了PICC。经过11个疗程的化疗,原发病得到了完全缓解,这根伴随走过1年治疗历程的PICC也到了光荣退役的时刻,然而却出现了意外:导管拔不出来了。

拔管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被傅麒宁医生、最新发布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执笔人之一接下了。“其实大多数拔管并不需要进入手术室”,傅麒宁准备将这个非常罕见的案例写入《共识》,可以为同行们提供更多的参考实例和经验。

最初,为了让患者少折腾,傅麒宁进行了远程指导,可很快又被叫停。“当地医生没有把握,导管变形太明显了”,傅麒宁说,强行拔除的话,导管断在体内的风险极大,可能还会影响生命安全。

随后患儿一家来到重庆,入住我院金山医院。经过超声、CT等多种手段,并在DSA下结合造影和实时显影仔细评估,上臂血栓粘连、胸腔粘连。血管外科金山血管通路团队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采取介入+开放手术的复合手段,由刘杨东教授主刀为患儿移除导管。

刘杨东和傅麒宁在手术中

“我们其实把手术每一步都仔细考虑过了,也做好了备选方案”,刘杨东说,但术中才发现导管上形成的纤维鞘与血管壁紧密粘连,导管韧性很差,稍微用力拉扯,导管很可能就会折断,增加了PICC移除的难度。刘杨东和傅麒宁通过精心设计,最终血管通路团队仅以1个3公分左右的小切口,为患儿有惊无险地完整移除了导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手术未全程切开血管,为孩子保留了血管功能,整个团队都非常高兴。

又是一次成功的手术,一个近可能“完美”的结果。但我们应该知道,医学奇迹从来不是靠勇气,而是多年如一日知识的装备,技艺的追求。重医附一院血管外科团队在输液血管通路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对于疑难及特殊血管通路建立,并发症处理方面有独特经验,是《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的发起单位和执笔单位,他们也在不断探索,为各类血管通路患者保驾护航。

撰稿 胡良柱 血管外科 尹蕾 宣教科

审核 傅麒宁 血管外科 周芳 宣教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