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親戚家做客,親戚家七歲大的孩子嚎啕大哭的跑回來,問他怎麼了,說是與鄰居家的孩子想搶他手裏的糖果,他不給,就被對方給揍了。小朋友之間哪有不吵架的,孩子父母都沒當回事兒,甚至笑着調侃他記得下次一定要自己打回去,男子漢哭唧唧的笑死個人,說完孩子媽又給他抓了把糖果便對付過去了。

小朋友坐在沙發上垂着頭默默抽噎,但大人們已經換了個話題。

孩子在外被人欺負了,懷着期盼的心情回家希望父母能爲他討回公道,誰知道父母半點不在意,或許在大人們的社交觀念中,孩子之間事情當由他們自己解決,打打鬧鬧不適合他們插手,但就是這麼一件小事卻有可能在孩子心底留下極大的陰影,小小的心裏皆是滿滿的失望。

01、你的“沒關係”,是一把殘忍的刀,插進孩子幼小的心裏

遇事說一句“沒關係”,是謙讓是禮貌,是寬容讓人之度,但是也要分清對象、場合與時機,大人們在人際關係網中講退讓將寬和完全沒有關係,但是讓一個三觀尚在塑造中的孩子一定要大度,這樣真的合適嗎?

小朋友在外面被欺負,哭着回家找依靠,可以大人們完全不在意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沉默,在外受欺負了,打不過,也不想回家告訴父母,因爲知道他們不會管,他們一定會說“沒關係”。

那麼爲了不被欺負,孩子不只在家裏越來越沉默,在外亦如此,爲了不被欺負,孩子選擇將自己變成一個隱形的人,一個人待在一邊,這樣沒人會搶自己喜歡的玩具,沒人會扯自己扎的漂漂亮亮的小辮子。

這樣真的好嗎?非常不好。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孤僻、膽小、懦弱。而不知道其中緣故的大人們,只以爲隨着孩子的長大,性子變了而已,偶爾隨口抱怨他沒有以前活潑了,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02、當“高山”不再是“高山”,親子之間的信任何去何從

在孩子幼小的心裏,父母是一座可以依靠的高山,充滿了安全感,現在父母依然是一座高山,只是不再讓人有安全感,甚至變得有些冷漠。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愈發微妙。

小時候因爲個子矮長的又胖,班上女生都不愛跟我玩,老師讓收作業的時候故意落下我,趁我不在教室將瘸腿的椅子換給我......回家告訴父母,他們聽了之後很平靜的說,“哦,沒關係,你不跟欺負你一起玩的人就是了。”

當父母變得不再可靠,孩子便選擇封閉自己。失去孩子的信任有時候就真的挺簡單的,大人們完全想不到,在他們看來的非常小的一件事情,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03、孩子在外被人欺負,大人們正確的做法是?

首先,保持冷靜,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在外被別的孩子嘲笑甚至動手,回來向爸爸媽媽求助時,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安撫好孩子的情緒,讓他將負面情緒完全發泄出來,大人們如果因爲各種原因強制壓抑小朋友崩潰的情緒,對他的未來成長非常不好。

情緒是會互相傳染的,爸爸媽媽的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孩子,所以一定要保持冷靜。

其次,瞭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

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詳細瞭解始末,判斷對方是有意還是無意中與自家孩子產生爭執。正確的教育方式絕不是因爲孩子的哭鬧而憤怒上頭,勢必要打回來讓對方道歉認錯纔行,也不是大人們的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人一步的人際交往原則,而是冷靜的瞭解前因後果。

如果判斷出是對方孩子無理在前,家長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你沒錯。要讓孩子知道我媽真的很重視這件事情,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關切與愛護。

最後,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當自家孩子被欺負時,有的父母怒氣上湧,會選擇直接帶着孩子找上門,以強硬的姿態批評或者告誡對方,這樣的做法或許效果直接,很容易對對方造成震懾,不敢輕易下手欺負自家孩子,但是對方也是父母的孩子,在別的小孩的父母眼裏,你這麼一個大人當面斥責小孩子是非常不合適的。很有可能最後導致自家孩子被別人孤立起來,甚至會被別的小孩畏懼。

稍微理智的父母會選擇帶着孩子找老師評理,也就是告狀。在大多數父母和孩子看來,老師等於權威,只要老師批評了那個孩子,自家孩子就不會再受到欺負了。這種想法很好,但現實情況下如果處理不好,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加糟糕。

如果一開始只是惡作劇,比如在文具盒裏放蟲子,但之後可能會變成冷暴力,不和你講話,把你當成隱形人。不能說告訴老師不好,只是家長們一定要周全的考慮問題,客觀的向老師反應情況,一起找出合適的方案對策。

而說“沒關係”的選擇退讓的一定是最錯誤的做法。

條理清晰,態度不卑不亢,既不讓對方覺得自己咄咄逼人,又不顯得軟弱可欺。平等的姿態和對方孩子交流,一定要讓對方小朋友給自家孩子道歉,如果可以,儘量讓兩小孩化干戈爲玉帛,讓他們明白這只是一件“小事”。

孩子事無小事。當孩子在外被人欺負時,大人們的應對方法直接影響着孩子的性格,甚至是和孩子的和諧關係,所以各位爸爸媽媽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