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榮心很難說是一種惡行,然而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柏格森

孩子去了幼兒園一天回到家,悶悶不樂的跟你說“媽媽\爸爸,班裏的小朋友有XXX牌的鞋子,我沒有我也很想要,不然就不能和他們玩兒。”

這時候,相信很多家長們會選擇去引導孩子,不能有虛榮心,不能去攀比牌子,我們的也很好啊這樣教育安慰孩子的話,可是孩子卻聽不進去,一直都悶悶不樂的。

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家長面對孩子聽不進去教導的情況,就會選擇無視孩子的無理要求,有一部分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怎麼虛榮心這麼強還不聽話而生氣,甚至失去教育的耐心。

但是這樣做真的對麼?

舉個在家長求助中瞭解到的案例:我家寶貝彭彭今年6歲,就讀於一個普通幼兒園大班,我家庭條件還算不錯,喫穿用度雖然不是名牌但也很好。可是最近隨着天氣轉暖,小區裏的孩子們都出來聚到一起玩兒了,我家彭彭就總是悶悶不樂的,一會兒跟我說那個姐姐騎的自行車比自己的好,一會兒跟我說那個弟弟有的電動車自己沒有自己也要有。總之就沒有他不想要的東西。之前滿足了他幾次,可是每次都是買回來以後他不玩兒,而是跑到外面跟別的小朋友說“我也有了,比你們好。”

我很苦惱,不知道爲什麼在沒人教他這些話的情況下,孩子變成了這麼虛榮的樣子。

分析:

在上述的彭彭小朋友的案例中,上述案例中,彭彭其實是表現出了一種膨脹的虛榮心,一般在心理學中,虛榮心可以理解爲是一種滿足自我的體現。滿足自我的方式也是有不同的,對物質金錢的追求在滿足自我中屬於底層需求,高層需求可能就會變成對名利,地位的追求。

但是現實往往有時候因爲一些先天的和後天的一些原因(先天原因可能更多一些,家庭出身),無法滿足自我的一種強烈的需求,那麼就會產生用謊言或者強求來彌補缺失的那一點。案例中的彭彭小朋友屬於家庭條件允許而父母比較溺愛,所以會用各種方式強求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那麼像案例家長疑問的一樣,“不知道爲什麼在沒人教他這些話的情況下,孩子變成了這麼虛榮的樣子。”結果真的如家長說的,沒人教麼?

那麼我們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形成虛榮情緒的呢?

第一點,孩子本身成長過程中自發產生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不僅僅是身體的成長,作爲獨立的人格,孩子的心理也是隨着年齡接觸的人和環境而成長的。可是孩子對自我價值處理能力低,很多時候無法正確的對自身的價值進行評估。在孩子的世界裏,我的父母家人都是圍着我轉的,那我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所以我應該得到一切。所以當他發現自己擁有的東西不能匹配自身心理需求的時候,就會產生落差,繼而產生虛榮心。

這也側面的反映出了當代中國對於獨生子女過於溺愛的不良影響。

第二點,家庭的潛移默化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我沒錯,我沒教育孩子這樣,爲什麼孩子就會犯錯誤呢?其實家長們忽略了很大的一點,就是行爲習慣的潛移默化。很多時候,一個孩子思維形成,不是父母通過語言動作針對性的去影響的,而是一個小的習慣,無心的一句話形成的。

案例中的彭彭小朋友,家長屬於比較富裕的家庭,每次彭彭小朋友強求一件東西時,父母都會無條件的滿足他,讓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嚐到了甜頭所以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父母給自己買東西,不買就會不高興。相反,有的父母可能家庭條件一般,他們可能言談話語裏透露着對經濟的自卑,小朋友無法通過父母金錢去滿足自己,就會選擇說謊。

第三點,社交環境的影響

小朋友的社交圈其實不比大人的簡單,而且小孩子自控能力差,極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的言行影響。如果小朋友中有人非常喜歡展示自己,互相比較,那麼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有樣學樣。

案例中的彭彭小朋友所住的小區是在當地比較老牌的高檔小區,有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住在那裏,所以小朋友們有的東西普遍都是名牌,彭彭小朋友的家庭在他們中屬於相對不富裕的,所以彭彭小朋友就會覺得自卑,無法參與到小朋友的話題中,所以就會虛榮心膨脹來強求父母滿足自己的社交圈子。

看完上述三點,父母們對小孩子形成虛榮心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實,按照心理學發展,適度的虛榮心是可以促進小朋友的進步,比如說覺得自己彈琴不如別人好,那麼就會爲了滿足自己想要彈琴彈得好被人認可而努力學習,代表着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增強,表明他們期待着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以贏得大家的認可、稱讚。這是屬於良性的虛榮心,我們要教導的是如何不要讓孩子陷入盲目虛榮中。

兒童的虛榮心相對於成年人更加單純,但是卻也難以自己走出。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盲目虛榮,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點 從家庭方面做出改變

“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教育的好壞都取決於父母。讓孩子擺正虛榮心,就必須改變家長

的態度。

家長不能太重面子。

1.很多家長爲了所謂的“面子”,給孩子最好的最棒的,給孩子超出家庭範圍的物質,這樣做會影響孩子對於金錢觀的認知。當你無法滿足孩子越來越高的物質需求,孩子產生了落差卻又想滿足之前的感覺,就會強求或者說謊滿足虛榮心。(這是對孩子如何滿足虛榮心方面的影響)

2.家長重面子的行爲也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孩子回去模仿家長的行爲,繼而產“我什麼都要最好”的這樣的錯誤思維。(家長行爲對孩子思維方式產生的影響)

所以,要想教育孩子不要盲目虛榮,家長就一定要從自身做好。告訴孩子,如何在自己能夠承擔的範圍內消費,告訴孩子有時候最貴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要適合自己。

第二點 肯定孩子擁有的,不比孩子沒有的

根據很多案例來看,孩子攀比時往往都是這樣的心理“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的就是比我的好!”這樣的孩子永遠看不到自己擁有的東西,只能看見自己缺少的和別人擁有的優點。

那麼這時候就需要父母來正向引導“寶貝我覺得你這個東西其實比姐姐的那個好看”“寶貝你知道麼別的小朋友說很羨慕你有的這個東西。”強化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樹立起我自己的東西纔是對我而言最好的東西,不需要去要別人的纔是好的。

給孩子一種鼓勵,自我肯定。讓他的精神強大起來。

第三點 不要用憤怒解決問題

這一點是針對於家長髮現孩子爲了滿足虛榮心傷害別人或是撒謊的時候,家長不能一味的靠棍棒教育來糾正孩子。暴力只會讓孩子屈服於恐懼,而不是從認知上知道自己錯了。要耐心溫和的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因何而想要虛榮,然後加以正確的引導,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思想,告訴孩子誠實做人的正確性。這樣,孩子就知道撒謊不好,以後再想撒謊來滿足自己面子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罪惡感,形成一種自我約束。

第四點 不要溺愛

溺愛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自大過度自我的人格,這樣的孩子對待物質的要求會遠大於精神層面的需求。就像上面提到過的,他們會以自我爲中心,認爲全世界的好東西都應該是我的。

家長們要做的是告訴孩子,世界上有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叔叔阿姨,說話做事前不能去影響別人,讓他認識到世界不只有自己,要學會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不去影響別人的感受,這樣孩子能夠形成一個友善的社交人格,就不會覺得別人有的我一定要有,我可以沒有,因爲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樣孩子也不會因爲得不到而產生心理落差了。

同樣的,教會孩子社交差異性,也有助於孩子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對待其他小朋友展示自己擁有物品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