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公元前330年,秦國曆經十年,重創魏國軍隊,最終收復了河西之地,並逐漸成爲新一代戰國霸主。公元前389年,秦國和魏國展開了第二次河西之戰。

在戰國曆史上,秦國和魏國都曾是一段時間的霸主。當然,戰國分裂數百年的局面,最終是由秦國來結束的。不過,在戰國初期,魏國卻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強國。在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繼承晉國的衣鉢,又誕生了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明君,加上吳起等人才的輔佐,魏國在戰國初期可謂立於不敗之地。特別是在河西之地的爭奪上,魏國一度碾壓了秦國。


公元前419年,魏國先是在河西少梁地區修築城池,以此建立攻打秦國河西之地的河西之地。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指派太子率領軍隊攻克了繁龐,對秦國河西之地形成了巨大戰略壓力。緊接着,吳起成爲魏國的軍事統帥,連續攻克臨晉、元裏兩城邑,並在臨晉築城。由此,魏國徹底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並由吳起擔任西河郡的郡守。而秦軍只能敗退到洛水沿岸,並築城防禦魏軍。


對於秦國來說,失去河西之地,不僅自身的安全受到魏國的直接威脅,也不利於自身的東進中原。公元前389年,秦國和魏國展開了第二次河西之戰。這一次,秦國拼湊了50萬大軍,當然,不少士兵是倉促調集,並沒有經過長期訓練。面對數十萬秦國大軍,魏國吳起調集精銳的魏武卒進行反擊,以少勝多,保衛了河西戰略要地。不過,對於秦國來說,顯然不會因爲此次失敗而止步。公元前366年,秦獻公繼續對魏作戰。

一方面,因爲秦獻公的苦心變革,秦國國力逐漸恢復;另一方面,魏國主力軍隊陷於中原戰場,在河西之地的爭奪上陷入劣勢。由此,魏國在第三次河西之戰中喫到了敗仗。不過,在魏國和趙國、齊國、楚國等大國講和後,尤其龐涓等主力軍隊回師,魏軍一舉突破了秦河西防線,迫使秦國搬遷都城。在此背景下,即位的秦孝公推動了商鞅變法,並決心發動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2年,趁着魏國被齊國孫臏擊敗的時機,商鞅率軍收回了部分河西之地。

但是,公元前350年前後,魏軍成功反擊秦軍,並奪回了舊都安邑,而秦國被迫和魏國談和。公元前341年,魏國主力在馬陵之戰中被齊軍盡數殲滅。公元前340年,秦國發動了第五次河西之戰。自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公元前330年,秦國曆經十年,重創魏國軍隊,最終收復了河西之地,並逐漸成爲新一代戰國霸主。另一邊,在喪失了河西之地後,魏國的國土和戰略空間被日益壓縮,中原霸主的輝煌就此成爲歷史。

文/情懷歷史

(漫談東周列國志:二百六十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