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制度从唐朝的武则天时期到清朝光绪年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了一千两百多年。作为封建王朝甄选武术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及深远的影响。清朝的武举制度虽然是从明朝制度中继承而来,但是却更加发达,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选拔体系。形成了一套从童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最后殿试的考核制度,更加完善了“文武兼备”型人才的选拔标准。但是在清朝的末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以往的武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于是在朝堂之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在清朝灭亡之前被完全废除。


武举制度的产生与建立

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中绵延数千年,而武举制度能够在唐朝产生从而确立,与当时唐朝完善的政治体系、较为先进的文化和相当发达的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政治上,唐朝继承了隋朝很多先进的先进的制度,并且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在此制度上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完善。凭借着这些措施,唐朝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强的国家,并且是当时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从唐太宗到唐玄宗,几代帝王开拓进取,使得唐朝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政治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较为稳定,这样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由于唐朝早期的君主们有着较好的领土开拓意识,使得唐朝的国土面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顶峰,少数名族与汉族大量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政治上的稳定局面,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思想、文化上,唐朝的君主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改变以往选拔人才先看出身的限制。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一些外国和少数民族的文化经过丝路流传到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融合,在中外文化的融汇、交流中,唐朝的文化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出现了繁荣的盛世景象。社会政治的稳定,文化与经济的繁荣都为武举制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举制在清朝初年体现出了极大的价值

自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能够保持政局的稳定,采取了一些强硬的措施来稳定社会。于是,从康熙时期开始便出现了上百年之久的繁荣,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政治都欣欣向荣,中国的武术也在这一段时间里也开始兴盛起来。但是清朝的武术又与前朝的武术有所不同,清朝统治者为了政治的稳定,对于民间的习武者有较多的约束。所以清朝的武术较明朝的武术战斗力有所下降,但是却与养生、哲学、宗教等融汇、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的内容。


清朝在建国之后,大力倡导汉族文化,同时对科举制度对统治的稳定有着相当重要的认识,因此在清朝初期迅速恢复科举制度与武举制度。清政府对武举制度相当重视,如武殿试制度,起源于宋朝,但是一直持续到明朝都没有将其制度化,当清朝恢复武举制度后,就将其制度化。

顺治二年,朝廷规定在武举会试之后的当年十月进行殿试,当试策之后,皇帝会亲自到中南海的紫光阁御试马、步箭,还有弓、刀、石等。在御试之前,皇帝会下令让皇太子率先骑射做示范。武举考试的前十名也都会由皇帝在校阅时钦点。在考试之后,宣布名次的传胪典礼上,皇帝也会参加,并且会为武状元亲赐腰刀、盔甲等物。皇帝对于武举的重视,自然会提高社会对于武举的认可,从而促进民间的尚武风气。

清朝的武举制对清朝体育运动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清朝统治的中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运动的风气,并且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国民体质的提高也有所影响。但是到了清朝末期,拥有先进武器的西方殖民者入侵清朝后,传统的武举制度已经无法再适用于现代化的战争。武举制度的废与不废也在朝廷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但最终还是在清朝灭亡之前被废除。

鸦片战争后,一些思想进步人士提出废除武举制,但是却被保守的统治者否决

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带着坚船利炮的西方殖民者将还在使用冷兵器的清军,打地毫无还手之力,随之而来的便是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这就使得当时的一些思想进步者开始正视自身的缺点,将学习的目光对准西方,开展了中国近代史上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


当然作为选拔人才的武举这一重要制度,也受到了洋务运动者的关注。1878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山东巡抚沈葆桢就曾上奏朝廷,提出废除武举制,他在《请停止武围片》中讲到:

今则神机营出色当行矣。何者。所习其所用也。臣到任日。武举聊衔?诉。投营几及十年。不得一差。心焉悯之。然详细察看。其晓畅军务。实不足与行伍出身者比。其奋勇耐劳。实不足与军功出身者比。何者。所用非所习也。臣奉廷旨饬停。将武围例销之款。

在这份奏折中,沈葆桢就明确指出了在当时的环境里,清朝政府还在使用武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但是这样却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但是,这样一项已经传承上千年的制度,它的废除所涉及的不仅是理念和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利益与政治的原因。废除武举制度,在当时的许多进步官员中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一派对此却很不以为然。慈禧曾下旨说:

“沈葆桢请将武围停止,率改旧章,实属不知大体。著传旨商饬,所请著毋庸议。”


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战争的失败令众人惊醒,清朝统治者才亡羊补牢地开始着手训练新式军队,希望借此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朝。这时候才发现,武举制度无法为军队带来益处,还会对新式军队的建设处处掣肘,因此废除武举制也从此被提上了议程。

在众多进步官员的支持下,武举制最终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堂的教育

1898年,时任兵部尚书的荣禄上书朝廷,提出“请设武备特科,参酌中外兵制,造就人才”的建议。他所指出的意见是在保护制度前提下,对现有的武举制进行改革,使其考核的质量有所提升。即使是这种相当温和的变革也引来了激烈的讨论。在朝廷中以黄槐森等人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

开弓以验横力,缀刀以验直力,舞刀以验横直力,宜留之以待才勇之士。

其实,保守派们所真正担心的是如果对武举进行改革,以西洋火器为考核内容,那么民间就会有私自购买枪械的风气发生,这样对于朝廷统治的稳定而言是一种不利的因素。


但是以张之洞、邓华熙为代表的洋务革新派则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张之洞在给朝廷的《酌拟变通武科新章折》中就说道:

今日用兵,专恃火器,外洋各国枪炮日出而益精,武学教练之法日推而益密。然则武科取士,断宜专习火器,别定良规,然后无所习非所用之弊。

并且在此建议之上,又提出了“专令营牟兵勇应试”,这样就把考核的学生固定在军队中,这样就解决了先进武器扩散到社会上危害朝廷统治的问题。而武举从向社会上征集军事人才转为向军队选拔人才,而考试的内容也转变为:

头场试枪炮准头兼合演试装拆运动之法,二场试各式体操及马上放抢、步下击刺之技,三场试测绘、工程、铁路、战法、水雷等学。


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废除武举制再度石沉大海,直到庚子国变之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不得不再次施行改革。最终在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一批锐意改革的官员的大力倡导下,清政府终于在1901年发出上谕:

武生童考试及武科乡、会试,着即一律永远停止,所有武举人、进士,均令投标学习。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武举制度终被废除,清朝开始走进了学堂教育时代,新式军队也得以建立。

总结:

清朝的武举制度是从明朝延续而来,在清朝的初期展现出了非常大的价值,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与时代的变迁,武举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清朝武举的废除,使得军队武术让位于热武器,同时武术也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被许多军队里解甲归田的武师带到民间传播练习。在这个时期,民间武术得到快速发展,派别林立,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切磋、融合。

随着民国的成立,武术的门派旧观念一步步被解除,不同的武术之间也可以进行公开地交流和传授,这样就使得更多的武术学者可以掌握更多的拳术,有了这一基础,新的拳术也就诞生较多。这样一来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武术的发展,因此武举的废除也就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增快了武术体育化的进程。

参考:马明达《清代的武举制度》

邓禹嗣《中国考试制度史》

许友根《清末废武举原因再探》

李胜恒《武举制度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