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宏觀視角看,上述二選一里的兩個選擇似乎都是“逆勢而行”——降成本難,創新也難。先看成本問題,宏觀層面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市場營銷費用等都是易升難降。

當今中國,消費品過剩早已是常態,以至於全民嘗試“斷舍離”,學着去整理“過剩”、清理“淤積”;正常消費已滿足,新增消費靠“剁手”,零售企業不得不在下沉市場、模式創新、社交營銷中刺激消費、發掘商機。

過剩市場,是典型的充分競爭市場。企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裏經營,要麼成本領先,要麼與衆不同,做不到這兩點,必然陷入同質化的紅海。破局之路也只有兩條,要麼拼命壓降成本,要麼拼命創新實現差異化。

很多微觀層面的問題,要用宏觀視角尋找答案。從宏觀視角看,上述二選一里的兩個選擇似乎都是“逆勢而行”——降成本難,創新也難。

先看成本問題,宏觀層面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市場營銷費用等都是易升難降。

人力成本不會降。提高勞動者報酬,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消費型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紅利,享受過三十年,已經夠了。

土地成本很難降。土地供給有限,就那麼多,但經濟總量翻了幾番還一直在增長,怎能指望地價下降。

市場營銷費用難降。從短缺市場到過剩市場,從區域市場到全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營銷推廣費用也很難下降。電商崛起後,工廠直達消費者,釋放過一波“免差價”紅利,但也只是一次性紅利,很快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再看創新問題,宏觀層面從趕超型經濟向引領型經濟轉變,創新難度快速提升。

創新需要研發支持,在會計覈算中,研發支出有兩個選擇:費用化或資本化。若研發失敗,則歸結爲成本費用;只有研發成功,才能轉化爲生產力,變成爲企業創造價值的無形資產。

在趕超經濟階段,技術以引進和模仿爲主,方向明確,研發創新的成功率高;而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階段,需要更多原創型技術,無人區裏探索,失敗率大幅提升。

這個階段,雖然研發支出大幅提升,但能夠資本化的成果卻不會多,“一將功成萬骨枯”。

既然是二選一,總要選一個。相比在無人區裏創新,現實中,多數企業會先嚐試降成本。成本項就那麼多,一項一項壓縮總會有點效果。但實踐證明,降成本的結果,往往變成競相降價,並未有效轉化爲利潤。

以國產智能手機爲例,2015年之前,大家都走“性價比”路線。A廠商,營銷成本更低;B廠商,供應鏈成本更低。看似都有盈利空間,可爲了做大份額,一家率先降價,迫使另一家跟進降價。結果,除了攤薄利潤,誰的份額也沒升。

於是,變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都不降價對大家都好,可結果是都會降價,兩敗俱傷。最終的結果是,行業成本管理越來越先進,行業利潤卻越來越薄。

原因在於,在消費者眼中,那個時候的國產手機是無差異的過剩消費品,降價是廠商提高甚至維持市場份額的唯一手段。2015年之後,當大家開始追求差異化創新和產品中高端定位時,整個行業才步入良性循環。

站在全球競爭的視角,中國製造業繼續追求成本領先的空間已經不大。畢竟,人力成本在不可逆地上升時,通過管理降成本,再努力也比不上把生產線設在東南亞。所以,能做的,其實只有一條路,通過創新推動產品升級,契合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