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1979年,黃鳴龍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1945—194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進行合成化學研究,任訪問教授。

  黃鳴龍(1898年7月3日-1979年7月1日),江蘇省揚州市人,有機化學家。畢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研究,特別是甾體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爲我國有機化學的發展和甾體藥物工業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6年,黃鳴龍入浙江醫藥專科學校(現名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

  1920—1922年,在瑞士蘇黎世(Zürich)大學學習。

  1922—1924年,在德國柏林大學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4—1928年,任浙江省衛生試驗所化驗室主任、衛生署技正與化學科主任、浙江省醫藥專科學校藥科教授等職。

  1928—1934年,在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藥科教授、主任。

  1935—1938年,在德國維次堡大學化學研究所進修,任訪問教授。

  1938—1940年,在德國先靈藥廠研究院研究甾體化學合成,任訪問教授;在英國密得塞斯醫院的醫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任訪問教授。

  1940—1945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昆明)研究員兼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45—194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進行合成化學研究,任訪問教授。

  1949—1952年,在美國默克藥廠任研究員。

  1952年10月,他攜妻女及一些儀器,經過許多周折和風險,終於離美繞道歐洲回到了祖國。

  1952—1956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主任、研究員。

  1955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

  1958年,在他領導下研究以國產薯蕷皁甙元爲原料合成可的松的先進方法獲得成功,並協助工業部門很快投入了生產,使這項國家原來安排在第三個五年計劃進行的項目提前數年實現了。中國的甾體激素藥物也從進口一躍而爲出口。

  1959年10月,醋酸可的松獲國家創造發明獎。與此同時,他還親自開課,系統地講授甾體化學,培養出一批熟悉甾體化學的專門人才。

  1965年,成立了國家科委計劃生育專業組,黃鳴龍任副組長。

  1956—1979年,黃鳴龍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

  1979年7月1日,黃鳴龍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1歲。

  黃鳴龍數十年如一日忘我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培養了大批科研骨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