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朝雖然已經大規模使用矛作爲兵器,但可能主要還是青銅矛,鐵矛的大量出現是在漢朝。根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戈、殳、戟、夷矛、酋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縱觀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漢王朝無疑有着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作爲中國乃至全世界主體民族的漢族,即形成於2000年前的漢朝。

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平頭百姓締造的帝國,之前的秦朝雖是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無奈秦二世無能,還沒施展一番就一命嗚呼了。漢朝則表現出了很高的革命性和創造性,比如漢文帝推行的重農抑商經濟政策,漢武帝力主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運動,都成爲了之後中國曆代王朝最基本的立國方針。

(明代畫家仇英所繪《漢宮春曉圖》)

漢朝是一個氣勢恢宏的朝代,它對每個人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漢代也許不是中國最繁榮的時期,但卻依然讓許多現代人嚮往。

大漢王朝立國近450年,鼎盛時期人口達6000萬,基本奠定了中國現在的疆域,除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外,領先的軍事技術也是至關重要的。漢朝建立在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的時代,經過從秦末到漢朝建立的長期混戰,漢高祖劉邦在君臨天下那一刻只看到了一個積貧積弱的爛攤子。與此同時,北方還有如狼似虎的匈奴乘虛而入,一度深入到陝西。這些使得新生的王朝有重蹈大秦覆轍的趨勢,形勢岌岌可危。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漢朝在歷經戰亂後沒有文恬武嬉,而是繼續枕戈待旦。因此在楚漢爭霸時期就得到長足進步的兵器技術,在漢朝和平時期的持續發展下,終於進入了一個高峯。

就在漢朝建立的第六年,高祖劉邦率32萬大軍親征。這支久經戰陣的軍隊連戰連捷,在戰爭的初期佔有明顯的優勢,只可惜他們的對手冒頓單于也非等閒之輩,設計將輕敵冒進的劉邦圍在白登山一帶。若不是謀士陳平成功走通夫人路線,漢王朝差點就打破了前輩秦朝的短命紀錄。

(出土的漢劍)

這次大戰後,劉邦對匈奴軍隊的戰鬥力有了充分的認識,同時迫於國內百廢待興的現實壓力,不得不與冒頓單于訂立城下之盟,嫁公主,納歲貢。這是漢朝初期迫於無奈的屈辱歷史,無怪乎唐代詩人戎昱發出了“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的感嘆。

世間萬物,有弊就有利。面對一個只會拿拳頭說話,屢屢背約製造摩擦的野蠻鄰居,漢朝的皇帝們只是暫時地隱忍了下來。在這裏面,有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一點,那就是漢家諸帝並未因表面的和平而產生幻想,他們只是在等待,等待國力的增長,他們還在積攢實力。因此漢朝開國以後,兵器的研究非但沒有停止,反而作爲國家戰略在高速發展。

這種被逼出來的戰爭準備,使得漢朝武力空前飛躍,這集中體現在鐵製品的普及上。消亡不久的大秦帝國,主要以青銅兵器爲主,而建國只有短短几年的西漢,鐵器開始像現在的計算機一樣爆炸性地發展。西漢初年鐵器已經普及到了農具,更不用說兵器。

除了材料上不如漢朝以外,先秦的武器種類也比較少,主戰武器仍然以車五兵和步五兵爲主。根據《周禮·考工記》的記載,戈、殳、戟、夷矛、酋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司馬法》則記載步五兵爲弓矢、殳、矛、戈、戟。

漢軍的主要裝備

殳是一種長柄鈍兵器。以竹木爲長柄,以有棱無刃的青銅或者鐵製鈍頭爲首,它是古老的兵器,可以追溯到周朝。殳在誕生的時候可能屬於現在的“鈍器”範圍,隨着戰爭的洗禮,到烽火硝煙的戰國時代,殳已經慢慢演化出了尖鋒,甚至是刺。

後來,殳還進化出了另一個作用,就是標識,一般情況下出現殳的地方說明指揮官坐鎮其中。由於主要作爲戰車兵器,隨着後來戰車的沒落,殳也漸漸退出戰場,從漢朝開始成爲了禮器“金吾”。值得一提的是,由殳演化出的棒類兵器,在後世的戰場上延續了下來,其中最爲成功的演化版本當數狼牙棒。

矛絕對是一種長盛不衰的長兵器,它起源於周朝或者更早,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還能看到它的近親“紅纓槍”。在冷兵器中,矛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頑強,在於它有良好的殺傷力和破甲性能:如果以同樣的力量攻擊敵人,砍傷的效果比刺傷要小得多;我們知道隨着盔甲的發展,許多冷兵器的殺傷力開始大打折扣,而矛作爲一種典型的穿刺兵器,能夠輕而易舉地穿透絕大部分盔甲,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好地保持和發揮了它的威力。

秦朝雖然已經大規模使用矛作爲兵器,但可能主要還是青銅矛,鐵矛的大量出現是在漢朝。長矛在後來的發展中衍生出了一個極富特點的“亞種”,就是蛇矛,其中最爲著名的當數猛張飛的丈八點鋼蛇矛。其實蛇矛的形象代言還真不少,腕兒也都不小,《水滸傳》裏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據說也使用蛇矛。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作品《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圖中平定西域的勇士阿玉錫堅毅、勇敢,全身戎裝,持矛躍馬,殺敵如入無人之境。)

蛇矛要求使用者擁有超人的臂力,因爲矛頭歪歪扭扭的,力小反而會影響刺入的深度。但是如果舞矛之人力大無比,像張飛那樣,這不平整的矛頭可就是敵人徹底的惡夢了,因爲它不但會擴大創傷面,還會讓傷口很難癒合,真是想想都覺得疼。

矛裏面身材最長的當數車五兵之一的夷矛,夷矛長二丈四尺(周制,以後各代可能略有不同),僅矛頭就將近半米。夷矛的配套產品酋矛尺寸只是它的零頭,約四尺,因爲短小,有時步兵也會將它作爲武器使用。

戈是秦漢時期非常常見的兵器,可分爲長戈和短戈。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戰。

戈主要是一種啄和鉤掛類兵器,我們現在很難想象這種武器究竟怎麼殺傷對手,是因爲我們把兩軍對陣簡單地看成了正面碰撞。實際上,在古代戰場上,除了電影、電視上經常看到的雙方軍隊呈面對面的正面碰撞外,還有軍陣交叉在一起的情況。這時個人與作戰單位的側面都是暴露的,在戰車上無論以戈掃擊、拖擊還是啄擊,威力都十分巨大。

(青銅戈的戈頭,初看一下以爲是槍頭,但不難發現,木杆從側面穿過)

(漢代及以前大量使用的戈)

戟和劍,雖一長一短,卻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它們都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兵器,其次,它們都曾大量裝備軍隊。有一個詞叫“劍戟森森”,如今雖然已經很少使用了,但寥寥4個字,就能讓我們聯想起古代軍陣的氣勢和場面。同時可見戟曾是和劍同樣重要的制式武器。第三,戟和劍一樣,在與盔甲的對抗中逐漸顯露劣勢,最終因盔甲的發展而被淘汰。

作爲一種曾經大規模使用的武器,戟的種類繁多,長短不一,最知名的有方天畫戟、青龍戟、飛戟、雙戟等,其中有一種叫做鉞戟的兵器是漢朝的一大特色。鉞戟由短劍和斧結合而成,它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很快便被更加實用的戟所取代。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使用戟的武將頗多,其中的著名人物除萬夫莫當的呂布、追虎過澗的典韋外,還有張遼以及東吳的太史慈、甘寧等。

(槊是漢朝以後衍化出的武器,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使用)

漢朝時期,戰車的地位衰落,騎兵開始受到重視,劉邦在白登被圍時就是親自領着騎兵部隊冒進,從中可以看出漢朝建國時就已經將騎兵列爲了主戰力量。不過,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許多人以爲騎兵的興起必然伴隨着戰車部隊的衰落,事實並不是這樣。

戰車在漢朝仍然用在野戰當中,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青大軍與匈奴單于主力決戰。漢軍用戰車排成環形壁壘,以阻止匈奴騎兵突襲,然後以左右兩翼包圍單于軍隊,由此可見西漢時騎兵與戰車是協同作戰。也許是受車五兵和步五兵的影響,漢軍的基本作戰單位爲五人,並設伍長一名。

漢代是中國冷兵器發展的一個高峯期。連年戰爭催生了異常強大的軍工產業,那時候,中國已經從青銅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作戰武器逐漸開始使用滲碳、雙液淬火等比較先進的武器鑄造技術、百鍊鋼以及炒鋼技術也在這個時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到漢代時,鐵器開始普及,這無疑是一次技術革命,並極大地提高了漢朝軍隊的戰鬥力。不過由於鐵器極易鏽蝕,經過2000年的歲月,能夠保留下來的少之又少。因此,我們現代人在研究古代兵器時往往只能憑藉古代流傳下來的典籍,缺乏直觀的實物,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諸葛連弩的復原品)

漢代與戰國時期在時間跨度上不大,所以,它們的很多短兵器還沿襲着周代的風格,其中很多武器是周代生產,並一直使用到漢代的,這時的短兵器仍然以劍和刀爲主。

大黃弩與連弩

漢軍與匈奴的作戰中,匈奴人高超的騎射技能讓漢軍喫盡了苦頭。《史記》中記載,飛將軍李廣在上郡太守任上時,漢武帝曾派遣一位宦官前去監軍。一天,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個騎從(即保鏢)外出,遇到3個匈奴人。宦官不知其中利害,只看到匈奴人少,便與之展開對射,不料對手技藝了得,“保鏢”們全軍覆沒,就連宦官本人也受了重傷。

李廣聞訊後,帶領100名部下才射死兩人,活捉一人。一代名將李廣爲何因爲區區3個敵人就親自上陣,還帶了100個部下?是李將軍浪得虛名嗎?當然不是。李廣在邊塞與匈奴對峙多年,深知對方戰法。當看到監軍宦官全軍覆沒時,李廣就斷定這小股騎兵是射鵰手。射鵰手是匈奴軍隊的狙擊手,他們射出的箭不但精準異常,而且射程還特別遠。

因此,射鵰手們就像今天的狙擊手一樣,經常兩三人一組行動,而且往往一次就能消滅漢軍上百人。

由於在遠程兵器上處於絕對下風,漢朝不得不加緊了弓箭的技術革新,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大黃弩。大黃弩的成功,除了射程和精準度上的飛躍以外,弩自身的特點也不可忽視。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體格健壯,且自幼騎馬射箭,因此漢人無論怎樣訓練,都很難趕超匈奴。

因此漢人另闢蹊徑,從裝備的革新上拉平雙方的射箭技術差距,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剛纔提到的射鵰手,他們除了射得准以外,還射得遠。雕的飛行高度一般都在200~350米左右,如果腕力不夠,射得再準也是白搭。而大黃弩的射程據說達到了400米,這就拉平了射程上的差距,使得漢軍在遠程火力方面不至於差對手太遠。

漢代的弩在弩機外面加裝了一個青銅機匣,稱爲“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張力。另外,漢弩在用於瞄準的“望山”上增設刻度,相當於現代步槍的標尺,提高了命中率。望山有點像今天槍掛榴彈發射器上的簡易瞄準器,是一個豎起的金屬片。

連弩,又稱諸葛弩、諸葛連弩,傳說由諸葛亮發明。

由於連發的關係,連弩保證了持續火力,但是它的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是威力不足,連發武器不可能像大黃弩那樣有一個強勁的蓄力裝置;其次連弩用的箭與普通箭不同,它沒有箭羽,這大大降低了箭在飛行中的穩定性,進而使得準確度變得很低。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裏,如果你覺得不錯,別忘了關注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