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應該說是劉邦性命差點要交代地方,他能全身而退看似是陳平遊說閼氏的軟外交政策,讓冒頓單于放棄進一步圍剿的動作,這似乎在說冒頓單于是受到了枕邊風的鼓動,真相會這麼簡單嗎?顯然背後藏有其他原因。

白登之圍的形成原因

什麼叫白登之圍?說的是漢高祖劉邦在漢七年,爲了剿滅韓王信的叛變,也爲震懾北方匈奴,所作出的一次御駕親征事件,在征伐的道路上一路很是順暢,在沒有探清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進入匈奴的包圍圈,愣是被匈奴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一方面是劉邦被節節的勝局所迷惑,覺得與韓王信聯盟的匈奴都是老弱殘兵,在未與部隊緊密協調下,斷然冒進導致身中埋伏。另外一方面也是劉邦基於刺探訊息的錯誤,導致速戰速決下的隱患,畢竟帶着三十多萬的大軍,冒着風雪進攻在天時與地理上就缺少優勢,隨行的軍卒墮指者十二三,可見人和方面也是差了一點,分析了這些潛在原因後,其實反而理解劉邦想速戰速決的原因了。

劉邦的脫身與單于的閼氏有沒有關係?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很顯然是有的!卻不是決定性的關係!爲什麼這麼說?要知道能坐下來談的前提是得有這個資本,很顯然當時匈奴擁有精兵四十萬,想圍困劉邦顯然是有人數上的優勢的。爲什麼有放棄繳殺劉邦的打算?一方面是他的閼氏在一邊做遊說,她的遊說之詞在單于看來真是關鍵問題所在,她說如果將劉邦圍困於白登山,其結果無非是漢人一波又一波的前來救駕,到時被合圍在白登山的就不是劉邦,而是咱們匈奴人自己了。況且,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不同,漢人之地統治管理絕非易事,與其這樣,不如買個漢廷人情,他們也會拿出他們的誠意,到時金銀布帛不一樣有?

當然,另外一方面就單于基於韓王信的舊部在約定時間內遲遲未見到來,萬一拖久了,漢廷再派援軍前來,那麼匈奴目前所取得的優勢極大的可能會消散,在這樣的情況下,見好就收不失爲上佳的選擇。

走出白登之圍的困局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

劉邦被困於白登山,怎麼能脫身必然是當務之急,在陳平慣用的重金賄賂下,冒頓單于的閼氏作爲中間人遊說更爲合適,當然在《史記·匈奴列傳》中這位單于的閼氏不忘神話劉邦,說他劉邦是神的庇佑,況且匈奴不適合在漢地,與其這樣爲什麼不給彼此一個機會?爲什麼這麼說?

看看被匈奴包圍的劉邦先頭部隊,在被困七天的時間內其戰鬥意志沒有隨着時間的增加而低迷,不僅僅是後續部隊的陸續追到周圍,也是劉邦謀士積極在謀求出路的作用,真得要以三十多萬拼四十多萬,在大寒雨雪的天氣因素面前,還真的很難說任何一方有絕對的優勢拿下對方,在這一系列的問題面前,放低姿態出面和談,包圍圈打開一個口子,大家都能活,對於這種低分險,高回報的事情,冒頓單于爲什麼要拒絕這種方式呢?

結語:劉邦能脫身白登之圍看似是陳平重金賄賂閼氏的結果,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如果劉邦只有三萬人馬,而不是三十多萬,匈奴會聽一個閼氏之言,放棄攻下劉邦所創立的大漢王朝?在形勢面前冒頓單于才選擇妥協,還真不是因爲一個婦人的枕邊風所能左右的,所以說劉邦的脫困,是在給匈奴人花重金找一個臺階下,畢竟花最少的代價能獲得最高的利益,誰又能逆勢而行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