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学习者的视角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价值,为学校内外的学习经验建立连接,正成为当下博物馆教育学者探讨的话题。例如,将博物馆的资源、活动与学校正式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等建立连接就是一种有效路径,可以有针对性地丰富完善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而实现经验的整合与发展。

原标题:一生必逛的全球8大博物馆——博物馆与教育超级连接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博物馆不仅仅是个旅游景点,这里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场所,这里收集着人类的记忆、珍藏着民族的灵魂、抵御着岁月的剥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一个人因为有了记忆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很精彩,一个国家因为有了记忆可以让这个国家很厚重,而一个民族也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忆而得以延续。

感受体验,这是欧洲教育给孩子最大的收获。而能为孩子带来感受和体验的首选,就是欧洲那些不胜枚举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收藏了人类文明结晶的地方,能给孩子们展现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还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认知是实践升华。

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行走中成长,踏上博物馆是个浩瀚的知识宝库,让孩子穿梭和奔波在历史、自然、科技等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中,对其知识的储备、个人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博物馆作为收藏了人类文明结晶的地方,能给孩子们展现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还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在体验中学习,在行走中成长。踏上博物馆之旅,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假期。

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一生必逛的全球8大博物馆

作者|佚名

No.1

卢浮宫博物馆

——最神秘的殿堂级博物馆

这座文明全球的博物馆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一级美术馆。馆内藏品达20万件,除了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像和蒙娜丽莎画这“三宝”外,还收藏有路易14的珍藏及拿破伦一世的战利品等诸多稀世珍宝。

想带孩子发现里面的全部秘密,用一天两天的时间也无法全部欣赏完。如果时间较紧,可以和孩子按“色”索骥,找到你们感兴趣的参观线路。因为馆藏分门别类隶属于8个不同的藏品部门,各个部门用一种专门的颜色以示区分。比如,绿色代表古埃及文物部,红色代表绘画部,蓝色代表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及古罗马文物部等等。

No.2

大英博物馆

——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可谓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了。它位于伦敦中心,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罗马柱式建筑。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

进入博物馆,建议先带孩子前往中央大厅服务台,报名参加由馆方组织的专业导游团。如果想尝试自由行,可以提前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制定你们的参观计划。在埃及馆和木乃伊面对面,在希腊馆膜拜整座神庙,在中国馆欣赏流失的国宝都是不错的选择。

逛累了,还可以去中央大厅著名的圆形阅览室逛逛,很多历史名人像马克思、列宁和奥斯卡•王尔德都是这里的忠实读者,说不定你和孩子所在的位置就曾是他们静静阅读过的地方。

No.3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世界最大的艺术博物馆

这里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共收藏有300万件古代文明至当代文明的艺术作品。馆内有五大展厅构成:欧洲绘画、美国绘画、原始艺术、中世纪绘画和埃及古董。

这里经常会举办许多寓教于乐的活动,为1岁半到12岁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还有很多美丽的花园庭院,玻璃院顶从中高高耸起,在里面休息片刻特别惬意。

No.4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最大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馆

足不出国当然也可以领略世界级博物馆的风采。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居住过24个皇帝。你和孩子可以沿着当年皇帝的脚步,追寻500年前的文化历史。这里的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清明上河图》、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雕漆云纹盘、青玉云龙纹炉、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等都是镇馆之宝。不妨在出行前先和孩子做做功课,搜罗相关图文资料,在现场对应着欣赏。

No.5

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最具特色的大型历史博物馆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建立于1764年,冬宫是它的主要建筑,其由众多柱子、窗户和壁龛构成,放眼望去是薄荷绿、白色和金色,色彩十分丰富,屋顶上则是一排排令人称奇的经典雕像,十分壮观。

对于天生就热爱艺术的孩子而言,不可不看还有达芬奇的《戴花的圣母》和《圣母丽达》;拉斐尔的《科涅斯塔比勒圣母》和《圣家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品《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

No.6

梵蒂冈博物馆

——最大最辉煌的壁画博物馆

梵蒂冈博物馆原是教皇宫廷,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大都是无价之宝。其中所展示的巨作更使梵蒂冈博物馆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最大最辉煌的壁画博物馆之一。

其展厅也独具特色,有八角庭院、动物雕塑馆、缪斯厅、马车厅、壁毯陈列廊厅、地图陈列廊、圣母怀胎廊厅、拉斐尔画室、博尔戈大火厅、西斯廷教堂、梵蒂冈图书馆和画廊等。

初游者完全可以按照其内设定的四条参观路线A、B、C、D来行进,馆内地板也用不同的颜色引导参观路线,按小时计算路程,最短为2个小时。

No.7

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具混搭建筑特色的博物馆

如果带孩子去日本旅游,一定要来国立博物馆逛一逛,这里收藏并陈列着日本及整个东洋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藏品多达8万9000件。主馆中分类展出了日本美术品、出土文物、工艺品。东洋馆中陈列着亚洲、埃及等地的美术品和考古文物。

这里也是日本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所设的东洋馆专门陈列着中国文物。你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周青铜器和玉器,春秋战国以后的各种铜器、漆器、唐三彩、瓷器等,汉晋南北朝的各种石刻造像,历代书法绘画等,十分稀有。此外,馆内时常举办以某一专题为中心的“专题展览”,也可以提前关注,选择孩子和你感兴趣的参观展览。

No.8

埃及博物馆

——最神秘的“法老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是一座古老而豪华的双层石头建筑物,具有 3000 多年悠久历史,展出文物 6.3 万件,因大多以法老时期文物为主,因此埃及人又习惯地将之称为“法老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前庭院内种植有代表古代上埃及的“莲叶”和代表下埃及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造纸材料“纸草”。参观博物馆时可以按照“时间线索”来进行,第一层陈列着公元前27~前22世纪古埃及时代到5~6世纪罗马统治时代的历史文物;第二层设珠宝、棺木、绘画、随葬品、纸草文书等专题陈列室。

你们还可以看到几千年前制作的木乃伊躺在黄金和宝石镶嵌的棺木里,栩栩如生。如此难得一见的古文物绝对会调动起孩子无限的好奇心。

博物馆与教育超级连接作者|黄燕|2018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日,初创于1977年,旨在强化人们对博物馆推动文化交流、增进人类的理解、合作与世界和平等功能的认识,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活动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今天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超级连接”(hyperconnected)一词在英语世界中最初出现,与21世纪初人们之间日益多元的交流方式密切相关。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多元,面对面的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软件、电话以及互联网等媒介,都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世界的融合。

在超级连接的今日世界,博物馆也在利用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来寻求新的观众。例如,线上数字博物馆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于场馆之中,而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展签”则可以让公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展体验。然而,不论在何种时空背景下,抑或基于何种技术手段,博物馆与教育之间的连接却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议题。

博物馆(museum)一词,源自希腊语的“mouseion”,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九位缪斯(Muse)女神的神庙。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诞生为标志。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

早在19世纪,教育就被视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理想的博物馆不仅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的“高级学校”,也是教师寻求教学辅助资源的首选场所。在人们心中,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这一观念变得更加根深蒂固。1888年,美国史密森学会助理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George Brown Goode)在美国历史学会讲座中的一句话精准地道出了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启蒙民众之重要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馆校合作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将教育定位为博物馆的核心和灵魂,思考如何发展和提高博物馆对教育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水平”。这让人想起了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学者斯蒂芬·韦伊(Stephen Weil)的那句名言:“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什么。”

5月9日刚刚结束的美国博物馆联盟年会暨博物馆展览会,就以“教育、参与、提升,博物馆雄起”作为主题,其关注点在于如何建立和加强博物馆群体和教育机构之间的重要关系。会议主要围绕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如何在展览、项目、收藏和研究中体现;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空间和馆藏,为学生带来新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博物馆如何具体解决种族、移民和原住民的权利问题,以确保所有族群获得良好的服务;为激活观众,博物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公民教育、21世纪学习和全球化素养;针对社区的多元群体,博物馆如何进行教育和提升;博物馆如何为员工创造和维持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博物馆应该提倡怎样的教育政策和原则这七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从上述议题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博物馆群体在与教育机构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特性、各类观看者及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以及学习内容和教育政策等重要因素,试图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自身对教育机构的专业支持和服务水平。

从学习者的视角重新思考博物馆的价值,为学校内外的学习经验建立连接,正成为当下博物馆教育学者探讨的话题。近年来,有欧美学者提出从“博物馆教育”转向“博物馆学习”,这一看似细微的话语转变暗含着教育视角的改变。前者主要立足于博物馆的视角,强调博物馆通过对其藏品的阐释来实现自身的“教育输出”,而后者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视角,审视作为学习者的参观者的学习过程。

对参观者而言,在博物馆的活动体验往往是鲜活而富有吸引力的,这注定了它具有一定的教育可能性。然而,对学习者而言,博物馆的教育目的何在?博物馆如何看待场馆活动与人的经验成长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们的学习过程?诸如此类的问题却常常被模糊定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生命力……估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或者有点价值、有点意义时,只是在这个程度上,经验才含有认识的作用。”

因此,从学习者的立场出发,将校内与校外、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之间的学习经验建立“超级连接”,有益于学习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有意义的经验。例如,将博物馆的资源、活动与学校正式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等建立连接就是一种有效路径,可以有针对性地丰富完善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而实现经验的整合与发展。另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及科研力量的介入有助于拉近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基于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提升馆校合作水平——专业的学科教育研究人员、博物馆教育研究人员的介入,不仅可以为馆校合作改进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引领,而且在教师专业成长、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也可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18日第5版 版名:环球周刊。)

守望新教育: 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