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梵志的詩很直白,略加思索,就能體會到這位高僧的深刻寓意,但是隋朝有一位名叫釋法泰的高僧,寫下一首四句詩,看似簡簡單單,卻最少有三句都讓人看不懂——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唐代還有一位名叫王梵志的高僧,曾經寫下了很多看似大白話,卻隱藏着很深哲理的詩,諸如“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據說,中國最古老的詩歌,只有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僅僅八個字,已經將一副生動形象的遠古時期人們獵取飛禽走獸的畫面,流傳了下來。隨着時代的發展,詩歌的形式經歷了很多變化,從《詩經》的四言詩,到《漢樂府》、《南北朝樂府》的五言詩,再到唐代的律詩、絕句,詩歌的形式在一步步完善,也爲我們留下了許多傳承千古的經典之作。
在詩人這個行列裏,漸漸有許多高僧也加入了進來,他們寫下的詩,有時候也是偈子,看似簡簡單單,卻隱藏着深奧的人生哲理,讀懂之後,頓悟之時,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說起高僧們留下的詩,最著名的要數六祖慧能的《菩提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也被曹雪芹用到了《紅樓夢》中,是薛寶釵用來勸導因爲生氣,而險些“頓悟”的賈寶玉。一時之間回答不上來的賈寶玉,立刻笑道:“誰又參禪?不過一時頑話罷了。”
唐代還有一位名叫王梵志的高僧,曾經寫下了很多看似大白話,卻隱藏着很深哲理的詩,諸如“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這位反穿襪子的高僧,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你看着我反穿襪子是錯的,但是我舒服,我的皮膚不受罪。還有“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裏。一人喫一個,莫嫌沒滋味”,“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做門,鬼見拍手笑”,這是一種黑色幽默,世人大都活不過百歲,卻要擺出千年的架勢來,在家裏修建鐵門檻,讓鬼看到了,只不過是拍手而笑罷了。因爲這鐵門檻,根本擋不住“鬼”。根據這兩首詩,范成大寫下了“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的詩句,也就有了《紅樓夢》中賈府的鐵檻寺和饅頭庵。
王梵志的詩很直白,略加思索,就能體會到這位高僧的深刻寓意,但是隋朝有一位名叫釋法泰的高僧,寫下一首四句詩,看似簡簡單單,卻最少有三句都讓人看不懂——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空手把鋤頭”,既然是空手,又怎麼可能拿着鋤頭呢?“步行騎水牛”,既然是步行,爲何又說騎着水牛?“人從橋上過”,倒是簡單直接,一看就明白,但是下一句卻更讓人費解,“橋流水不流”,橋是固定在水上的,水是永遠都在流淌的,即便是冬天結了冰,冰下的水也會在湧動,爲什麼這位高僧要說“橋流水不流”?
看似簡簡單單的四句話,卻有三句都讓人看不懂。然而,也就是這首讓人看不懂的詩,卻從隋代流傳到今天,還備受讚譽,憑什麼?因爲我們平日裏看到的是表象,而這位高僧卻透過表現看到了更深的一層。
以我個人的理解,這是這位高僧在描繪一個人過橋的情景,這座橋,是一座很窄的小橋,所以,此人在過橋的時候,不得不小心翼翼,舉起雙臂來保持身體的平衡,雖然空着手,但是因爲舉着雙臂,就像是握着鋤頭;人在橋上步行,但是水從人的腳下流過,釋法泰就將這水形容成了“水牛”,是一種很抽象的比喻;第三句點明主題,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對於正在過橋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人在移動,橋不動;也可以說是橋在移動,而人和水沒有動。這兩者的區別,是參照物的不同。也是我們在初學物理的時候,就會接觸到的問題。
所以,這首詩其實講的就是這種狀況,高僧眼中的行人過橋,和別人眼中的行人過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況,也展示出高僧與衆不同的視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