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中以“脫貧攻堅”爲大背景,着力反映了古路村村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基層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歷程,同時也不迴避脫貧過程中的思想碰撞、利益衝突,並對脫貧工作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客觀的總結,說真話、實話而不說大話、空話,十分難得。坐落在大渡河峽谷之上的古路村很險,平均海拔2000多米,2010年才通電,2017年仍不通公路,當地的彝族同胞常年只能通過懸於絕壁的藤梯、鋼梯和垂直高度近1000米、寬度不足1米的“騾馬道”與外界聯繫。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坐落在大渡河峽谷之上的古路村很險,平均海拔2000多米,2010年才通電,2017年仍不通公路,當地的彝族同胞常年只能通過懸於絕壁的藤梯、鋼梯和垂直高度近1000米、寬度不足1米的“騾馬道”與外界聯繫。

如果把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比作長征路的話,那麼古路村就是極難攻下的“臘子口”,也是難以攻克的頑壘。從扯着藤蔓攀巖到鋼梯嵌進絕壁,再到索道飛架南北。從壁立千仞的絕塵幽谷中走來的古路村——“懸崖上的村莊”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最近,書寫古路村脫貧攻堅生動實踐的一部紀實文學作品《古路之路》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本書是四川省作協“萬千百十工程”重點創作作品,也是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還是2020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書中以“脫貧攻堅”爲大背景,着力反映了古路村村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在基層黨員幹部的帶領下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歷程,同時也不迴避脫貧過程中的思想碰撞、利益衝突,並對脫貧工作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客觀的總結,說真話、實話而不說大話、空話,十分難得。作者陳果對基層懷有深厚的感情。爲創作《古路之路》,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密集到訪古路村,深入村民家中體驗生活、與村民促膝長談,採訪相關部門和關心古路村的人員,寫下了三大本採訪筆記。

陳果在懸崖村採訪

這本書也得到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彝族詩人吉狄馬加和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作家阿來的推薦。吉狄馬加在推薦語中寫道,“當我們千百萬的同胞見證了一個民族在脫貧攻堅中的變化和由此帶來的自信,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時間的入口已經被真正打開,而我們對明天和未來的嚮往也都會最終在我們的奮鬥中變成現實。”

阿來則在這樣評價,“古路村在中國版圖上是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一個點,但在陳果的書裏,卻是他用腳、用筆、用心丈量出來的跨越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遼闊天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