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搬出“穷山沟”,桂平市采取集中安置方式,投入资金3.33亿元建设了石龙镇、南木镇、紫荆镇、长安工业区四个安置区项目,于2018年9月底,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7年年底,昌坤英一家作为第一批搬迁户入住了石龙镇老乡家园社区,开启了新生活。

桂平市长安工业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老乡家园”。杨一帆 摄

自从搬进贵港桂平市石龙镇老乡家园社区新家,昌坤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脸上笑容多了起来。

昌坤英以前居住的石龙镇中峡江村位于大藤峡峡谷深处,是桂平市1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移民重点村。

在昌坤英的记忆中,大藤峡山沟里的生活是“苦”的:住着泥砖房,吃着望天饭,平时只能靠售卖木材、黄竹赚钱维持家用。山地里种点玉米、木薯还要看天吃饭,遇到大风还会经常停电……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7年年底,昌坤英一家作为第一批搬迁户入住了石龙镇老乡家园社区,开启了新生活。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搬出“穷山沟”,桂平市采取集中安置方式,投入资金3.33亿元建设了石龙镇、南木镇、紫荆镇、长安工业区四个安置区项目,于2018年9月底,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

贫困群众不仅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此,桂平市采取“两安置两服务一体化”模式推进易地安置,即推进搬迁安置和产业安置,优化入住贴心服务和就业平台服务,统筹易地安置和城镇开发一体化。目前,全市1325户5699人全部搬出了大山沟,住进了新家。

同时,大力推进“红色一家”建设,创新“一部三会两中心”管理模式,强化党建引领,打造正能一家、服务一家、互助一家、平安一家、健康一家、和谐一家等“六个一家”红色小区。同时配套有党群服务中心、党员驿站、“4点半学堂”、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服务活动场所;安置区临近学校、卫生院,孩子就近入学,群众方便就医,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还住得方便、安全、舒心。

“搬来两年多,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石龙镇老乡家园社区的陆凤利说,在老家石龙镇东岗村,孩子们每天要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往返学校。搬进安置区后,儿子在附近的良山小学上学,每天往返学校不到10分钟。

居住环境好了,陆凤利的另一个心愿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2018年5月,广西桂平市辉盛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在安置区办起了“扶贫车间”,主要从事塑胶玩具加工。陆凤利走进了扶贫车间,当起了玩具厂工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误。丈夫刘明胆身体有残疾,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超琴为他申请了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月收入有1430元。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桂平修订“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通过发展产业、落实就业创业、开展社会保障兜底等措施,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

笔者从桂平市扶贫和水库移民管理局了解到,四大安置区已建成扶贫车间6个,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带动“家门口”就业189人。同时,通过开发护林员、保洁员、保安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搬迁劳动力就业266人次,并通过低保救助扶持搬迁群众511户2110人。

发展致富离不开产业“造血”。桂平市在安置区成立了社区合作社,合作经营产业基地,通过入股分红,增加搬迁户收入。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563亩,在长安安置区入股发展5万羽蛋鸡基地和2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石龙安置区入股发展年产50万包食用菌基地和350亩沃柑种植基地,紫荆安置区入股发展341亩澳洲坚果基地和200亩麻笋种植基地,南木安置区入股发展175亩构树基地和200亩蔬菜种植基地,实现了安置区特色产业全覆盖。目前,8个产业基地已全部建成投产。

有政策兜底,有配套服务,就业有出路,产业跟得上,群众脱贫致富有保障。昌坤英、陆凤利实现了从昔日农民到产业工人的成功转型,有了稳定收入,顺利实现脱贫。“搬进新房子,孩子上学很方便,在家门口打工,收入增加,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谈起现在的新生活,陆凤利很满意。

(作者单位:桂平市委宣传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