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城县委常委会经常讨论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问题,从基层选拔了一批年轻的仫佬族干部,充实到县直机关和各公社领导班子,还输送一些文化程度较低,但实际工作能强的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送去区内外高校进修。万祥同志在罗城工作期间,坚持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丹心一片献山乡

一一怀念刘万祥同志

1973年《民族画报》刊发了罗城县委常委现场规划水利建设的场景。左四为刘万祥。作者供图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人的一生能尽自己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情。刘万祥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参加工作之后,坚决服众组织安排,忠诚党的事业。从北到南,从部队到地方,从城市到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区,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劳苦奔波,尽心尽力,做了许多实事、好事、群众受益的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刘万祥同志192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一个小村庄,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四十四军一三二师政治部当宣传员。后随军南下进入广西,先后在玉林、容县、河池军分区工作,1970年任罗城县委书记兼武装部政委。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世居着汉,壮,仫佬,苗,瑶民族,这里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农耕为主,工商衰弱,穷乡僻壤。地形象一个倒扣的锅,县城就在锅底上,溪水四面下流,城里存不住水,十年九旱,水是罗城发展的关键。刘万祥同志上任之后,发动群众大兴水利建设,找水源,筑水库,挖渠道,修山塘,建水柜,千方百计解决工农业和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很多“望天田”变成了自流灌溉的保水田。在县城建了自来水厂,解决了长期困扰县城居民用水的问题。仫佬族群众唱道:“仫佬山乡变了样,高山岭上修水塘,旱地变成保水田,感谢恩人共产党。”

县城所在地东门镇是个小山镇,只有一条街道横穿全镇。当时县财政非常困难,但万祥同志依然下决心抓县城市容市貌改造建设。他四处筹集资金,搞规划,跑项目。发动县直机关和街道居民积极参与市政建设。拓宽城区面积,改造旧屋,新建楼房,铺柏油路,植树造景,重布路灯,美化街道。各单位和居民实行门前“三包“,改变脏乱差的现象,县城面貌为之一新。万祥同志是个责任心很强人,对县城的建设牵肠挂肚,每天一大清早就起来,独自沿新修街道走一圈,发现哪条街道,哪个门面,哪处路口不尽人意,上班后马上找分管的领导一 一指出,并限时解决。县城面貌的大改变,群众反映极好,上级有关部门三番五次到罗城开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原先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变得小有名气。各地纷纷组织人来参观,罗城县城规划建设成了当时小城镇建设的先进典型。

罗城的黄金、龙岸两地是血吸虫高发区,历史记载,很多村落被血吸虫摧残,已绝无人烟,”万户潇疏鬼唱歌“。万祥同志任县委书记的那届领导班子,在历年消灭血吸虫,医治血吸虫病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广泛发动各族群众掀起开新沟填旧溪,消灭钉螺,查病治病,水管粪管防治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罗城基本消灭了血吸虫,许多被血吸虫摧残濒于毁灭的山村又恢复了生机,呈现出一派人旺粮丰、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那些年罗城县委还抓了合作医疗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山乡赤脚医生的作用,初步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党中央发展民族地区工业的政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七十年代初罗城县委狠抓了地方工业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县委根据罗城县的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先后兴办了为农业服务的农机修造厂、氮肥厂、磷肥厂和农具厂等20多个国有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各社遂也自己办了小煤窑、小型农具厂、粮食加工厂、砖瓦厂和林场,改变了偏僻山区没有工业的历史。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实现了谷物脱离、排灌加工、运输、耕作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大大地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仫佬山乡经济的发展。

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万祥同志在罗城工作期间,坚持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罗城县委常委会经常讨论研究少数民族干部问题,从基层选拔了一批年轻的仫佬族干部,充实到县直机关和各公社领导班子,还输送一些文化程度较低,但实际工作能强的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学习,送去区内外高校进修。组织部门动员在区内外高校本地大学生,毕业后回仫佬山乡工作。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一大批民族干部,特别是仫佬族干部茁壮成长,成为仫佬山乡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我1970年大学毕业分配回县委新闻报道组工作。在一次参加讨论县委会议文件时,第一次接触了刘书记。后来常参加起草县委文件和领导讲话稿,听他作报告,特别是我进了县委常委班子,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之后,与万祥同志交往甚密,工作上我们是上下级的关系,情感上我把他当师长,亲友。他是个典型的东北爷们,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很重情谊,人挺幽默,平时爱开点玩笑。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对工作要求很严,管得很细,一丝不苟。在罗城工作期间,干部群众口碑很好。

我和万祥同志有较深的交流是有一次他要下农村蹲点和群众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是北方人,又是汉族,听不懂仫佬话,要带个翻译,还特定了个翻译的条件,是本地人会讲仫佬话,年纪轻,有写作能力。当时我在县新闻报道组,组织部选来选去把我选上了。就这样,我和刘书记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他块头虽大,身体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睡眠也不好。我用仫佬话告诉生产队长,尽量安排些轻活给刘书记。开始他以为干的活和村民们一样,后来发现了不对头,便问我:“队长是不是专派些轻活给我们呀?”我笑了笑不回答。第二天刘书记早早起来,吃完早餐硬是跟大家一块去挖田头水柜!那天我可真怕他累坏了。可晚上他还继续召开基层干部座谈会。

在农村蹲点的那些日子,我和刘书记同住一个房间,两铺床平排睡。开始我非常谨慎,生怕打扰领导。每天晚上聊天都是刘书记拉开话题,和我拉家常,询问我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讲仫佬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间故事。有时还让我谈谈对县委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并说,你是当地人,又是仫佬族,对家乡的事要尽心尽力,多出点主意,努力做好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他很健谈,知识面也很广,有时话闸一打开,会聊到三更半夜。前后一个多月的接触深入了解,我从万祥同志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对刚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我,受益匪浅,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刘万祥老书记丹心一片,始终情系仫佬山乡。后来他调到地区和自治区工作,还一直牵挂着山乡的建设,一有时间便回罗城走走看看,看望老同志,拜访老战友。县里一些重大活动都邀请他回县里参加。他视罗城为第二故乡,他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爱这里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人们,时刻关心,关注着仫佬山乡建设发展。山乡的人们也把他当作亲人,视为朋友,称为仫佬山乡的贴心人!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40多年前的情景,恍若昨日,很多人物、场景、画面历历在目。刘万祥同志已逝世多年,早就该写篇文章悼念他,但一直没有写成,这次总算是补上了这课,了却了心愿。我和刘万祥老书记工作过一段时间,受他教益那么多,得到他很多帮助,要写的东西还很多,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记忆力有限,且纸短话长。谨以此文告慰他老人家,九泉之下安息吧!

作者:潘琦

来源:当代广西

(作者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桂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作家、书法家、词作家。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广西文联主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