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幫助貧困羣衆搬出“窮山溝”,桂平市採取集中安置方式,投入資金3.33億元建設了石龍鎮、南木鎮、紫荊鎮、長安工業區四個安置區項目,於2018年9月底,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年底,昌坤英一家作爲第一批搬遷戶入住了石龍鎮老鄉家園社區,開啓了新生活。

桂平市長安工業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老鄉家園”。楊一帆 攝

自從搬進貴港桂平市石龍鎮老鄉家園社區新家,昌坤英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臉上笑容多了起來。

昌坤英以前居住的石龍鎮中峽江村位於大藤峽峽谷深處,是桂平市11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同時也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庫區移民重點村。

在昌坤英的記憶中,大藤峽山溝裏的生活是“苦”的:住着泥磚房,喫着望天飯,平時只能靠售賣木材、黃竹賺錢維持家用。山地裏種點玉米、木薯還要看天喫飯,遇到大風還會經常停電……

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年底,昌坤英一家作爲第一批搬遷戶入住了石龍鎮老鄉家園社區,開啓了新生活。

爲了幫助貧困羣衆搬出“窮山溝”,桂平市採取集中安置方式,投入資金3.33億元建設了石龍鎮、南木鎮、紫荊鎮、長安工業區四個安置區項目,於2018年9月底,提前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任務。

貧困羣衆不僅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爲此,桂平市採取“兩安置兩服務一體化”模式推進易地安置,即推進搬遷安置和產業安置,優化入住貼心服務和就業平臺服務,統籌易地安置和城鎮開發一體化。目前,全市1325戶5699人全部搬出了大山溝,住進了新家。

同時,大力推進“紅色一家”建設,創新“一部三會兩中心”管理模式,強化黨建引領,打造正能一家、服務一家、互助一家、平安一家、健康一家、和諧一家等“六個一家”紅色小區。同時配套有黨羣服務中心、黨員驛站、“4點半學堂”、老年活動中心、休閒廣場等服務活動場所;安置區臨近學校、衛生院,孩子就近入學,羣衆方便就醫,讓搬遷羣衆搬得出,還住得方便、安全、舒心。

“搬來兩年多,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很方便。”石龍鎮老鄉家園社區的陸鳳利說,在老家石龍鎮東崗村,孩子們每天要步行1個多小時山路往返學校。搬進安置區後,兒子在附近的良山小學上學,每天往返學校不到10分鐘。

居住環境好了,陸鳳利的另一個心願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2018年5月,廣西桂平市輝盛塑膠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在安置區辦起了“扶貧車間”,主要從事塑膠玩具加工。陸鳳利走進了扶貧車間,當起了玩具廠工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工作顧家兩不誤。丈夫劉明膽身體有殘疾,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超琴爲他申請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位,每月收入有1430元。

爲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羣衆後續扶持,桂平修訂“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實施方案,通過發展產業、落實就業創業、開展社會保障兜底等措施,加大對搬遷羣衆的後續扶持。

筆者從桂平市扶貧和水庫移民管理局瞭解到,四大安置區已建成扶貧車間6個,提供就業崗位500多個,帶動“家門口”就業189人。同時,通過開發護林員、保潔員、保安員等公益性崗位安置搬遷勞動力就業266人次,並通過低保救助扶持搬遷羣衆511戶2110人。

發展致富離不開產業“造血”。桂平市在安置區成立了社區合作社,合作經營產業基地,通過入股分紅,增加搬遷戶收入。目前,全市累計流轉土地1563畝,在長安安置區入股發展5萬羽蛋雞基地和200畝火龍果種植基地,石龍安置區入股發展年產50萬包食用菌基地和350畝沃柑種植基地,紫荊安置區入股發展341畝澳洲堅果基地和200畝麻筍種植基地,南木安置區入股發展175畝構樹基地和200畝蔬菜種植基地,實現了安置區特色產業全覆蓋。目前,8個產業基地已全部建成投產。

有政策兜底,有配套服務,就業有出路,產業跟得上,羣衆脫貧致富有保障。昌坤英、陸鳳利實現了從昔日農民到產業工人的成功轉型,有了穩定收入,順利實現脫貧。“搬進新房子,孩子上學很方便,在家門口打工,收入增加,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談起現在的新生活,陸鳳利很滿意。

(作者單位:桂平市委宣傳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