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港本地的米粉,除了香江烤鴨粉、蒙公燒鴨粉、麻垌豬腳粉,還可嚐嚐港南的橋圩鴨肉粉。做好了的手工粉和豬腳二合一,加上配料、湯汁,讓人喫了想回頭、嘗過常回味。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說出一個道理:鄉音難改,人的一張嘴最易“出賣”自己。鄉味亦然,人的一張嘴最會挑剔食味。鄉味是鄉愁裏的筋骨,割捨不了,執念如初。

香江烤鴨

貴港港南的香江烤鴨。作者供圖

港南應是貴港市最會做鴨子美食的縣(市、區)。逢年過節,大多要殺鴨做食,做法不一,同樣美味,檸檬鴨、蕎頭鴨、白切鴨、薑片炒鴨、竹筍燜鴨、燉洋鴨煲等。自然,還少不了烤鴨。

烤鴨尋常易見,最出名的是北京烤鴨。但有的貴港人說,好不容易去一趟京城,不嚐嚐這道大名鼎鼎的京菜,肯定後悔;但喫過覺得和港南的香江烤鴨也差不多,價錢卻翻幾番,照樣後悔。

香江烤鴨是港南的一大招牌熟食,與木格叉燒並稱“港南燒烤雙寶”。

木格叉燒源於港南木格鎮,喝酒喫飯時必不可少。木格風味的餐館時常自備烤缸,清晨把去皮的半肥瘦豬肉、排骨、豬內臟等切成條塊,拌些香料,環缸掛好,小盤火紅木炭放於缸裏,慢火細烤,直到晌午方可烤好。烤好的叉燒切成小塊片,紅潤晶瑩,熱氣煥發,濃香甘洌,厚而不膩,口感極好,伴些許香菜、炸花生,喝上兩口,真是酒不醉人但肉銷魂。

這東西好,讓酒鬼大呼過癮,讓不喝酒的人添粥加飯,讓叫嚷減肥、怕長痘的女子也口饞心癢,喫一片想一片!

香江烤鴨同樣歷史悠久。香江位於港南瓦塘鎮的香江村,因運載八角子、香氣飄溢而得名,香江碼頭一度極爲繁榮。徐霞客曾遊覽過此地,留有文字記錄,“乘月行十里,泊於香江驛。”

提起香江村,貴港本地人時常笑着說,喔,就是那個烤鴨極好喫的地方咯。

香江烤鴨屬於地方祕製,選鴨講究,太嫩不行,老了難啃;明爐燒烤,烤出來的烤鴨香氣襲人、皮脆軟酥、肉嫩骨脆,有嚼頭,不纏齒。

烤鴨的湯料亦屬祕製,油湯就用烤鴨的油水,伴上醬油、酸梅湯、剁碎的蕎頭等製成;一勺湯料澆在切好的鴨肉上,吱吱作響,甜酸的酥香飄進鼻子,讓人口水橫流;咬一烤鴨進口中,一股汁液溢進口腔,味道極贊!

與木格叉燒相比,香江烤鴨更好搭配別的菜。叉燒似乎只能搭花生,但烤鴨與腐竹、豆芽、豆腐餅、荷蘭豆、胡蘿蔔、西藍花、酸粉條等,都可搭配出上乘的美味。

用香江烤鴨做早餐粉食,在貴港城鄉深受歡迎,香江烤鴨粉與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玉林牛巴粉等,同樣擁有大批的忠實“粉絲”。

橋圩鴨肉粉

橋圩鴨肉粉的食材——青頭鴨。作者供圖

貴港本地的米粉,除了香江烤鴨粉、蒙公燒鴨粉、麻垌豬腳粉,還可嚐嚐港南的橋圩鴨肉粉。

橋圩鎮是全國有名的“羽絨之鄉”(鴨毛是製作羽絨的主要原材料),興起於20世紀的80年代,與此揚名的是橋圩鴨肉粉。

在橋圩鎮,鴨肉粉店隨處可見,憑口碑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喫貨”。有時,爲了喫上一碗鴨肉粉,你可能得排隊排到粉店外的公路上——好東西,總有人等。

每天凌晨三四點,橋圩鴨肉粉的粉店老闆就踩着夜色,開始一天的採購,並和師傅一起製作鴨肉。把選出的鴨子殺好、去毛、去內臟、洗乾淨,砍成塊、下大鍋,用柴火熬煮——鴨肉粉店的廚房仍用老式的木柴燒竈,能較好地掌握火候,炒出的鴨肉更香、更入味、更鮮美。

大鍋熬燉,用梅子、姜、蒜頭、辣椒、白糖、燒酒等配料去掉鴨肉的腥騷,加祕製中藥湯汁,滲進骨肉,酸甜微辣,隨意咬嚼,不塞牙。按鴨子的部位可分作鴨腿粉、鴨翅鴨爪粉、鴨腎粉、鴨肉粉,味相近,又各具“風情”,令人食慾大增。

鴨肉粉的鴨肉喫起來,嫩而鮮美,頗有嚼頭,肉與佐料絲絲入扣、相得益彰,味雖稍覺濃郁,入口卻恰到好處。

東津田螺

東津田螺是當地人宵夜必點美食。作者供圖

港南的東津田螺是貴港本土宵夜的地道美食。

東津田螺的食源有保證。宵夜攤主收購野生田螺,清水養數天,待田螺吐乾淨泥沙,再敲掉田螺尾,配以中藥祕方,耐心煮熬,複用大鍋配料炒制,火候十分講究,非大廚或老師傅不可。

一碟炒好的東津田螺伴着白色的酸筍、蒜,與紅辣椒相映襯,湯汁橙黃,色香味俱全,不用牙籤,微微一吸,即可酣嘗其味。

東津田螺肥而不膩,啃嚼有筋,汁味甘醇,微辣不覺,喫完嘴燙,一吸一田螺,一口一盈香。人吸溜吸溜就嗦完了一大碟,連酸筍末兒都消滅盡淨,末了還不忘留戀地舔下手指。

夜間常見東津田螺宵夜攤旁邊停着不少大車小車,都是遠道趕來喫田螺的客人,即便是盈盈吊帶、酥香飄逸的白富美,嚐到此美味,也難以矜持,手指齊動,嘰嘰嘬嘬吮吸,聲響不停。

東津田螺有個“三不炒”的隱規。第一,不到時候不炒。擺好攤位,不到晚上八點不炒,因爲老闆得做足炒螺前的準備功夫。第二,要得太多的不炒。每桌限量供應,喫完只好撿酸筍末兒或舔手指上螺汁,還想喫明晚再來。第三,說不好喫的不炒,沒得商量,說田螺不好喫,你喫別的去,這年頭誰還不得有點“脾氣”。

東津田螺口碑好,生意好,價格也日漸漲起,從原來的一碟八元、十元,漲到現在的一碟二十幾元了。

蒙公燒鴨粉

賣相誘人的燒鴨。作者供圖

貴港人對燒滷甚是喜好,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燒鴨,圩集上燒鴨攤的招牌就是鄉鎮名+燒鴨,自信而偏愛。

貴港的燒鴨自家說好、別人也覺得不錯的有兩個:香江烤鴨和蒙公燒鴨。貴港粉食店開得最多、門面最整齊的當屬蒙公燒鴨粉。

有一年夏天,荷美覃塘景區舉辦荷花節,我跟幾位攝影朋友去採風,在鎮圩上喫了一碗比較地道的蒙公燒鴨粉,燒鴨肉加一隻燒鴨腿,十元錢,也算平(價)、靚(味)、正(宗)了。

蒙公燒鴨選材講究,養一年多的鴨子最佳,烤出來的燒鴨,香氣逼人,皮脆軟酥,肉嫩骨脆,可嚼碎吞嚥,不纏牙齒,回味長久。湯料有酸梅蕎頭汁、豆豉醬油汁、甜酸番茄汁等,風味不同,一樣好喫,一兩勺湯料澆在燒鴨粉上,濃香四溢,讓人口水噴湧。喜好喫辣,夾兩三隻醃燈籠椒伴喫,快活也哉。

1983年春,蒙公村一戶姓丘的人家又添一男娃,排行小六。丘小六的爸媽原是淳樸鄉民,公路修到鄉里,他家在路邊開店,賣燒鴨粉,也炒菜喫飯,做起“丘家飯館”。

一天,丘小六放學歸來,在飯館幫忙,恰巧市舉重隊教練老陳和蒙公鄉的體育老師在飯館裏喫飯,收拾碗筷的丘小六被老陳一眼看中:娃娃骨骼奇佳、機靈勤快,快到舉重隊來。丘小六就走上了舉重之路,寒暑苦練,斬荊披棘,2004年全國錦標賽男子62公斤級冠軍,2005年十運會男子62公斤級總成績冠軍,2005年世錦賽男子62公斤級挺舉(178公斤)和總成績(322公斤)冠軍,2006年世錦賽男子62公斤級抓舉、挺舉和總成績冠軍……

丘小六就是貴港的第一個世界冠軍——丘樂。出名後的小六曾爲貴港一家豬肚雞餐廳代言,手捧一碗豬肚雞、舉拇指叫好,冠軍風采,熠熠照人。兩眼朦朧時,總看成他手捧一碗蒙公燒鴨粉——喫蒙公燒鴨粉、力大大奪冠!

麻垌豬腳粉

南粉北面。廣西米粉的“門派”不少,麻垌的豬腳手工粉小有名氣。粉的主菜(豬腳)皮脆酥軟,肥而不膩,補血益氣,強健牙齒與骨骼;伴些花生、酸菜、醃辣椒,確實好喫。麻垌豬腳手工粉是桂平粉食裏的頭牌,在桂平市城區的小餐館、粉店、街邊小攤大多都能喫得到,五六塊錢一碗,分量足,喫得爽。

豬腳最好挑選豬的前腳(尤其是左腳,豬用右腳支撐左腳刨食,左腳常運動,腳筋粗、肉瘦,帶勁),用火燒到焦黃,去毛溢脂,再用溫水浸泡半個鐘頭,撈起刮乾淨;油鍋燒火,至八九分熱,豬腳下鍋,油炸至金黃焦又撈起,冷水浸泡兩三個鐘頭,然後切成塊,放入大鍋的配料湯中,大火煮沸滾了,再小火燜燉半個鐘頭,豬腳就燉好了。

麻垌手工粉用大米做原料,把大米洗乾淨,磨成粉,加水調製成糊狀,上蒸籠蒸成片狀,冷卻了,劃成條狀叫河粉,又或捲成一條就叫做卷粉、圓粉(喫着口感更厚實些)。手工製成的米粉色白,質量有保證,口感有溫度。不過,蒸米粉的火候很講究,要掌握好,火少一把不熟,多一把則老了。做好了的手工粉和豬腳二合一,加上配料、湯汁,讓人喫了想回頭、嘗過常回味。

十幾年前,我在鄉里教書,每回搭班車到桂平城區辦事,路過麻垌鎮,班車停下來等乘客(至少得一刻鐘),我就下車,在鎮圩的大榕樹旁的粉攤喫上一碗豬腳手工粉。有時也不餓,可就想解解饞。

羅播“三寶”

炸蔥苗餅香酥誘人。作者供圖

羅播是桂平市南區的一個鄉,近幾年,羅播“三寶”(簕荔、肉酒、油炸蔥苗餅)愈來愈出名了。

羅播的圩街不大,天天是圩日,卻不大火熱,午後許多店鋪就關門了。

羅播簕荔後來居上,逐漸揚名。原來風頭最勁的荔枝是桂平麻垌鎮出產的麻垌荔枝,果大核小肉厚皮薄汁多濃稠綠色無蟲,麻垌荔枝口碑始終如一。但羅播荔枝另闢蹊徑,推廣種植桂味荔枝(本地人叫簕荔),果子稍小點,像硬刺了的小刺蝟,剝殼,果肉晶瑩,清甜爽脆,清香怡人,果核比麻垌荔枝還小,更要緊的是價格比尋常的荔枝貴許多,翻好幾倍。每年荔枝成熟時,各地的老闆、各地的果販聞訊而來,到桂平的各個鄉鎮收購荔枝,運往各地銷售。

煮肉酒並不是羅播人的“獨門祕訣”。桂平南部的大多鄉鎮都有煮肉酒的習俗,空閒就煮,想喫就煮。酒是本地酒坊用大米釀的米酒,二三十度的“雙酒”,肉最好是土豬肉。不止是豬肉,最要緊的是新鮮的豬雜,包括豬腦、豬嘴、黃喉、硬喉、小肚、豬腰、豬心頂、粉腸(最好是上等的生腸)、豬肝等,一頭豬從頭到尾的精華都齊了,倒進砂鍋或瓦煲裏,米酒漫過葷肉,合蓋文火慢燉,等肉酒滋滋冒泡,酒香肉香愈燉愈濃郁。

煮好的肉酒,肉鮮美嫩滑,酒醇厚滋補,口感獨特,常喝補腎健體。相傳,明末清初,羅播有一財主患絕症,大夫說活不久了。財主想自己家財萬貫,這就沒了,得多喫多喝,從豬的各個部位割些東西用酒煮來喫,後來竟然把病喫好了。肉酒就這樣傳播開了。

喫肉酒時,常想起小說三國演義的情節,關雲長斬華雄,一碗熱酒還沒冷就完事。要是換成肉酒,或許華雄還有救。因爲肉酒裏確實有肉,噴香的肉,不好喝酒的人喫那肉也覺得香,肉酒就得“喫”才合適。若是當時,曹操喚人捧來一碗肉酒,關雲長一看:譁!有肉,下馬,喫了再說。然後——華雄快跑。

油炸蔥苗餅也很尋常易見。尋常蔥苗餅的做法簡單,將稻米、黃豆浸泡一夜,磨成濃漿,添幾勺生粉或麪粉,攪勻,又加蔥苗、香菜、鹽、糖、香油、雞蛋、鴨蛋等,復攪拌一輪。另一邊,倒油入鍋加熱(最好是茶油),等油滾起來,就用特製的平頂勺盛大半勺蔥苗糊槳,探入油鍋,片刻蔥苗餅浮起,吱吱作響,在油鍋裏旋轉游行,合適了給它翻翻身,等蔥苗餅的兩面都金黃了,撈起,滴掉多餘油水,稍等轉溫,即可食用。蔥苗餅的確是誘人,外焦內嫩,濃香撲鼻,若不節制,忘記數數,只怕喫了十幾個還捨不得停住。

羅播蔥苗餅與尋常的蔥苗餅大不相同,加了肉餡(豬肉、牛肉或魚肉),喫起來更香更有料,感覺自然不一樣。上乘的羅播蔥苗餅,中央豐滿鼓起,一層外脆裏嫩的薄皮包着燜熟的酥香肉餡,輕輕咬一口,盡嘗美食乾坤。喫一隻羅播蔥苗餅勝過喫萬千尋常蔥苗餅,我認爲。

時代在變,食物也在變,時下大多東西可以用機器批量生產,樣子差不多,味道過得去,但喫慣鄉味的人仍然能喫出不同。時代在變,食物在變,但人們熟悉而習慣了的鄉味卻始終難以改變。鄉味嫋嫋,鄉愁繚繞,猶如俗世煙火,醉人綻放。

(作者簡介:梁勇,廣西作協會員,“文學桂軍”新銳簽約作家,魯迅文學院西南地區青年作家班學員,作品發表於《廣西文學》《紅豆》《遼寧青年》《中國青年作家報》《廣西日報》《貴港日報》等報刊。獲第二屆廣西網絡文學大賽散文一等獎、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文學創作徵集大賽小說二等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