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添球把企業的發展歸結爲開放和環境。他說:“只要開放的大門不關閉,發展的環境公平公正,企業就一定有希望!”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江南片區。梧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只要有空,譚添球總習慣到車間走走看看。王海波 攝

1987年籌辦,1989年投產,如今步入健碩的而立之年。位於梧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梧州三禾添佰利五金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禾添佰利公司”),天生就帶着一種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基因。

誕生於改革開放初期的三禾添佰利公司,在國企改革大破大立、外資企業順勢而上的上世紀90年代逐漸成長,嶄露頭角成爲木工刀具行業的佼佼者。回顧30多年來這家企業的成長史,我們可以窺見時代發展的印記。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外資外企開始湧入,三禾添佰利公司隨着這股浪潮從香港來到了梧州。公司總經理譚添球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30多年間在香港與梧州之間穿梭不斷。

“在香港辦企業,買地、開廠、人工、原材等成本很高,內地開放了就想過來試一試。”1987年,經瞭解得知梧州市有幾家五金廠,具備一定行業基礎,而且離香港較近,譚添球把企業未來的發展投向了梧州。

然而,到梧州之初,原來做好了應對各種困難心理準備的譚添球還是被嚇了一跳。從香港到梧州公路不通,住宿、出行等必須持回鄉證,買東西要憑票據,打電話難找地方……諸多的不便,一度讓譚添球打了退堂鼓。“既然看準了,還是堅持下去。”就這樣一個執着的信念,倔強的譚添球開始了公司的籌備之路。

可沒過多久,更大的不便又接踵而至。“辦公司營業執照的過程,是我至今最最最難忘的一次經歷。”回憶其中之艱,譚添球一連用了三個“最”。當時企業的營業執照還不能在當地辦理,必須要到首府南寧。“1本執照,往返11趟,單程20多個小時,歷時7個多月。” 譚添球說,當時真是被折騰到筋疲力盡。

兩年後,譚添球的工廠開工投產。“與其說是工廠,其實更像民間作坊。”譚添球說,當時梧州市沒有工業園,也提供不了廠房,他在蓮花山工業區原梧州市硬質合金廠租了一個車間。就這樣,7名員工、6臺機器、一間500平方米的車間,譚添球的“企業”雛形初現。

都說起步艱難,三禾添佰利公司也逃不過這個“定律”。生產用的鋼材供應不足,停電是常事,三禾添佰利公司頭兩年的生產都是在虧本。“那個時候找政府,找相關單位去協調解決,效果不是太好。很多事情和困難都是我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說起當年,譚添球的話很實在。

1993年,三禾添佰利公司搬到了梧州市原對外加工區,隨着市場行情越來越好,加上交通、電力等周邊基礎設施配套逐步完善,公司開始盈利,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

2008年,梧州工業園區建成,譚添球積極響應工業企業“退城進園”的號召,在梧州工業園區購置100多畝土地,並建起2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三禾添佰利公司成爲首家落戶梧州工業園區的港資企業。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三禾添佰利公司如今已發展成爲擁有400名員工、200多臺生產設備,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年利稅超千萬的企業。

走進公司生產車間,先進的全自動數控車牀、磨牀、高精度銑牀整齊擺放,有序運作,每個操作工平均可以操作10至15臺設備,現場只需幾名操作工就可完成整個生產流程。這些設備有日本、西班牙等國生產的,也有中國製造的身影。用譚添球的話說:“生產設備來自‘聯合國’,生產產品賣往全世界。”

去年,年逾古稀的譚添球又有了新的謀劃:投資上億元上馬新項目,新建1300平方米廠房,升級工藝設備,集中力量開發技術含量更高、核心競爭力更強的產品。

今年1月,譚添球的新項目順利開工,從立項審批到開建不到1個月時間,這與譚添球的記憶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過去辦一個證照7個月,現在不僅時間大大縮短,而且有些手續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邊建邊辦,特事特辦。

在三禾添佰利公司辦公大樓一樓的榮譽牆上,記者看到了公司30多年來所獲得的各種榮譽牌匾,最右邊的一塊牌匾顯得有些不同。這是梧州市給重點企業服務的公示牌,上面清清楚楚地標示服務人員的姓名、聯繫電話和承諾事項。譚添球把它掛在榮譽牆上,可見這塊牌匾和背後的故事在其心中的分量。

一路走來不容易,能堅持至今並且在競爭激烈的行業內佔據一席之地,譚添球歸結爲開放和環境。他說:“只要開放的大門不關閉,發展的環境公平公正,企業就一定有希望!”

三禾添佰利公司的誕生、成長、壯大是時代發展的縮影,也是梧州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成長,帶動經濟發展的寫照。

梧州市是我區“東融”戰略的前沿,近年來,該市緊緊圍繞自治區賦予的“全面對接大灣區、深度融入珠三角、提升珠西經濟帶、建好廣西東大門”新定位,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粵港澳大灣區的招商引資力度,“敞開東大門,迎灣企入桂”,吸引了一大批灣企入駐,形成了一批特色園區。

據統計,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內70%的企業均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是梧州市名副其實的“灣企家園”。目前已經入駐的灣企有上百家,今年1-4月,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試驗區完成規上工業產值10.5億元。

防控不鬆勁,招商不停擺。從今年2月至今,梧州市創新招商方式,推廣“雲”招商。截至目前,通過“不見面”招商簽約項目共37個,投資總額154.34億元,累計到位資金11.7億元。今年一季度,梧州市新簽約大灣區企業項目32個,佔新簽約項目的66.67%;投資額達41.57億元,佔投資總額的54.11%。不僅如此,梧州市不斷深化拓展“東融”城市合作層次,“生態融”“人才融”“治理融”一體化加速形成,已經與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雲浮、茂名等城市合作,共商定約200項重點合作項目和事項。

招得來還要留得住,能發展。爲使灣企健康穩定發展,梧州市持續深入開展重點企業服務工作,市四家班子領導帶頭掛點,定時走訪協調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困難。相關職能部門建立了每月走訪制度,重點關注和解決企業當前在證照辦理、融資需求、業務拓展、經營環境、政策宣傳等領域存在的難點。

梧州市市長鍾暢姿表示,政府應爲企業“澆水施肥”,給予“陽光雨露”,推動企業“開枝散葉、成林成片”。

作者:王海波 唐豔

來源:《當代廣西》2020年第10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