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魯格向希特勒指出,蘇軍在坦克和火炮數量上優勢巨大,這就決定了德軍用於撤退的時間會持續兩三個月,如果無序地、只求快速地撤離,只會造成東線的混亂。隨後,德軍第三裝甲軍、黨衛軍骷髏師、帝國師、諾曼人師對博哥杜霍夫地區的蘇軍展開反擊,蘇軍的進攻被遏止了。

1943年年初,德軍內部對於東西線軍隊的部署產生了嚴重分歧,陸軍總部和最高統帥部之間爭論不休。希特勒也許需要一位真正的陸軍總司令來處理這一切,但很遺憾,德軍在納粹黨的領導下不可能會出現總司令這一官職,因爲元首會解決這一切。

希特勒認爲,單純選擇時機的進攻就是防守——他所認爲的防禦就是如此。而且他更害怕的是德國承擔不起丟失佔領地和資源的代價,對於還沒有進行全面動員的德國來說,希特勒的看法顯然很失誤。

斯大林格勒之後蘇軍的大反攻和曼施坦因指揮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使蘇德兩軍僵持不下。庫爾斯克,一個毫無名氣的小村莊,此時卻即將成爲雙方百萬大軍的對決地。

1943年三月初,德軍內部開始制定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蘇軍的進攻計劃。曼施坦因的意思是攻擊越快越好,打法越奇越好。但是由於部隊的調動問題和莫德爾的增兵要求,德軍本來打算4月中旬發起的攻擊被推遲了。

5月4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召開了一次會議,他選擇“堡壘”行動作爲進攻計劃。在這次會議上,曼施坦因和蔡茨勒感到不安。他們雖和希特勒一樣主張進攻,但對現階段的拖延十分反對,因爲蘇軍也在不斷加強兵力部署。被任命爲裝甲總監的古德里安也參加了會議,他反對東線的進攻行動,並認爲應該將新產出的坦克放到西線。其他將領中,克魯格對古德里安的意見深感憤怒,莫德爾則在他的信中強調了蘇軍投入兵力、兵器的強大,並暗中表示他對這次進攻能否取勝沒有太大的把握。

諸如此類的爭議在7月前一直存在於德軍內部,希特勒拿不定主意,將領們各執一詞。對於“堡壘”行動這樣的老套方案,很多人並不同意。其實這種保守的進攻就像一把利劍插到石頭裏,費力卻不一定能討好。有的人認爲應該避開庫爾斯克發動進攻,還有的人認爲應該等蘇軍先進攻,曼施坦因本人的策略是“反手一擊”……

在希特勒看來,堡壘行動是個折中的辦法,太被動和太冒進他都不喜歡。推遲進攻期間帝國元首關注更多的是新武器的應用和德軍師級單位的數量,希特勒曾認定空心裝藥破甲彈是對付T-34的法寶,在這一希望落空後,重型和超重型的坦克、突擊炮又成了他的最愛。對於師的組建,希特勒更是“喜新厭舊”,他寧願組建一個個“新師”,也不願徹底補充被打殘的“老師”。等待,準備……德軍的機會錯過了,這導致他們在本該防禦的時刻又選擇了進攻。

1943年7月4日下午3時,在空軍的轟炸和第52軍的佯攻後,德軍第48裝甲軍突入了蘇軍第六近衛集團軍的防線,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當日晚又進行了一些試探性進攻。不久,蘇軍開始了夜間炮擊。5日,德軍驚訝地發現佔領地盡是地雷,爲此工兵進行了12小時作業。到7月6日,德軍的進展只有六七英里。

7日,在空軍的支援下,德軍開始逐漸突破蘇軍的防禦區域。9日,第48裝甲軍距離庫爾斯克55英里,另一邊的第9集團軍(莫德爾指揮)進展較慢,距離庫爾斯克仍有90英里。這時的德軍部隊傷亡開始增大,銳氣盡無。

7月10日,英美軍隊在西西里島登陸。13日,爲了保護意大利地區和巴爾幹半島,希特勒命令停止堡壘攻勢,並抽調部隊前往意大利。曼施坦因很爲難,他不願調走黨衛軍裝甲軍,更不願停止東線的進攻。因爲庫爾斯克地區蘇軍的坦克預備隊也不多了,只要德軍再進攻下去,取得讓蘇軍付出更大代價的戰術勝利還是可以的。

12日,蘇軍開始反擊,莫德爾指揮德軍後撤。庫爾斯克戰役,德軍不僅在戰略上失敗了,還輸掉了對戰爭的主導權。

7月25日,倒黴又可笑的墨索里尼在覲見了意大利國王后,被政變者逮捕。雖然新政府表示願意與第三帝國合作,但希特勒認爲還是將意大利拿到手裏比較有利。26日,希特勒召回了中央集團軍羣司令,他希望撤出奧廖爾突出部,把部隊撤出來調往意大利。克魯格向希特勒指出,蘇軍在坦克和火炮數量上優勢巨大,這就決定了德軍用於撤退的時間會持續兩三個月,如果無序地、只求快速地撤離,只會造成東線的混亂。希特勒承認此事的難度,不過他也表示,他等不了那麼久。

8月1日,德軍接到命令開始撤出奧廖爾。3日,奧廖爾地區戰鬥不斷。5日,蘇軍軍攻克了別耳哥羅德,在游擊隊的配合下,他們又於7日攻佔了博哥杜霍夫。

8月13日,蘇軍草原方面軍攻入了哈爾科夫。23日,德軍爲避免被圍殲,撤出哈爾科夫。隨後,德軍第三裝甲軍、黨衛軍骷髏師、帝國師、諾曼人師對博哥杜霍夫地區的蘇軍展開反擊,蘇軍的進攻被遏止了。

8月27日,希特勒到達位於文尼察的南方集團軍羣司令部。他希望“南方”德軍能守住頓涅茨盆地,並向曼施坦因許諾從“北方”、“中央”處調來援軍。可是在26日,羅科索夫斯基率領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對“中央”德軍發動了進攻,形勢嚴峻。果然,28日,中央集團軍羣拒絕調兵到南線。曼施坦因沒有得到增援。

9月3日,蘇軍逼近“南方”、“中央”德軍的側翼。早在8月中旬,曼施坦因的右翼也開始被蘇軍襲擊。8月31日,曼施坦因頂着希特勒的重壓,撤出了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

9月8日,在新的會議上,曼施坦因提出讓部隊撤到第聶伯河以西,希望以此作爲德軍的南部防線。但希特勒根本不理會南方集團軍羣的困境,第聶伯河以西的工事也無人完善,頓涅茨盆地仍是南線的重點。正是這一天,蘇軍在大量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引導下攻佔了斯大林諾和紅軍城。10日,蘇軍進入馬裏烏波耳。南方集團軍羣陷入了被包圍的危險中。

9月15日,曼施坦因終於說服了希特勒,部隊開始大規模撤離,只不過爲時已晚了些。曼施坦因施展了他的指揮才能,在蘇軍的眼前撤走了大批部隊、幾十萬烏克蘭居民和一些工業設備。德軍之所以這樣“拖家帶口”,是因爲蘇軍的“隨佔隨補”政策,爲了彌補兵員的消耗並最大限度地保障軍隊繼續作戰,蘇軍開始在新收復的地區直接徵兵。對德軍來說,留下來的人很可能會成爲蘇軍的前鋒部隊。

21日傍晚,蘇軍抵達第聶伯河。9月末,從白俄羅斯到烏克蘭中部,蘇軍全線推進到第聶伯河。蘇軍的推進直接導致了克里木半島上德軍的困境,他們被封閉在了蘇聯的陸海軍之間。

10月16日,蘇軍從第聶伯河上的橋頭堡猛攻德軍第48裝甲軍,戰況激烈。11月3日,霍特指揮的14個減員嚴重的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被20個師的蘇軍攻擊,第二天傍晚,德軍全線失利。6日,蘇軍第38集團軍攻入基輔。7日,由於第4裝甲集團軍被斬爲三段,德軍情況危急。

11月12日,蘇軍攻佔日托米爾,霍特被解職。之後在新指揮官勞斯的指揮下,德軍第向日托米爾發動了反擊並攻佔了該城。18日,蘇軍又奪回了日托米爾,德軍裝甲部隊則在反擊中殲滅了蘇軍第60集團軍一部。26日,德軍停止進攻,天氣突變和道路的泥濘使部隊動彈不得。

12月,德軍南方集團軍羣的防線後退了250英里,在克里木半島的德軍則被徹底隔絕。

1944年1月4日,曼施坦因前往東普魯士會見希特勒。在談到後撤時,帝國元首還是老套路,仍是什麼擔心德軍的聲望和僕從國的忠誠度之類的話。希特勒還對曼施坦因提到,他深信英美蘇的聯盟會破解,而大西洋上的潛艇戰也會取得效果。曼施坦因則建議希特勒將東線軍事指揮權交給一個職業軍人,顯而易見,在希特勒眼裏這絕不可能。

在1943年中,德軍“中央”、“北方”也和“南方”一樣,被密集的蘇軍部隊搞得焦頭爛額。“中央”德軍在激烈的戰鬥後缺額20萬,而“北方”德軍也開始逐漸失去在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略主導權。

在與僕從國的交往中,1943年1月,希特勒與羅馬尼亞的安東奈斯庫大吵了一架,前者認爲羅馬尼亞軍隊士氣低迷而且戰鬥力極低,後者則認爲二十萬人的犧牲和三個死在白刃戰中的將軍足以說明一切,並反對兩家在克里木半島的死守。9月6日,斯洛伐克國防部向柏林提出德軍不得隨意調用他們的兩個野戰師的要求。10月,西班牙政府要求德國歸還藍色師。11月14日,匈牙利參謀長要求將三個匈牙利軍撤出作戰區域。第三帝國在世人眼裏江河日下。

粗略估計,從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德軍在東線損失了一百六十萬六千人,其中只有一百二十六萬人的缺額得到了補充。從1939年開戰以來到1942年上半年,七百五十萬德國男子離開工業部門走上戰場,代替他們的是幾百萬的外國“工人”,這些人有強烈的反德情緒並且效率不高。除了男性,納粹黨的執政政策使他們忽視了婦女的半邊天作用,當蘇聯婦女活躍在坦克工廠裏時,“瘦弱”的德國婦女卻只是在家裏等待親人的來信。

1943年,大部分的德軍步兵團裁掉了一個營,炮兵部隊炮彈補給不足,有的部隊使用蘇聯、捷克製造的武器。在東線,二千三百輛坦克中只有三分之一多一點能夠作戰。雖然後方的工廠在不斷提高產量和效率,德國的工業體制也開始被改革,但是過去三年全面改進德軍裝備的時間卻被錯過了。在這一時期德國人的工業原料已經有了被斷供的風險。

對東線德軍來講,真正令他們感到寸步難行的是元首希特勒的第51號指令,它要求保證駐西線的部隊優先得到各種裝備。這就意味着東線德軍在1944年初什麼也拿不到。

希特勒在東線推行的是頑固的固守策略,毫無疑問這是致命的。德軍在失去戰略主動權的同時也失去了戰術主動權。在德國軍界內部,除了“信念”堅定的黨衛軍,軍事人員們最害怕的其實莫過於看到蘇軍開進德國,他們深知自己國家對大批蘇聯俘虜、游擊隊員和歐洲各個民族反抗者的所作所爲,因此除了打到最後,他們別無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