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的很多家庭中,很多孩子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不給別人看,獨佔有欲特別強,別人的東西想據爲己有,自己的東西卻不願意與人分享。

許多父母習慣於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看到的卻是心中沒有他人的孩子。他們不會關心父母,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心社會,這樣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慮的。教孩子學會分享,是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

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蕭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分享能夠讓人減少痛苦,活得快樂。一個人在生活中需要與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沒有分享,他哦人生就是一種懲罰。

如果父母只是的給予孩子愛,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會把愛心獻一點給別人的”。這是一位教育專家的經驗之談。所以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應該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與別人分享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分享帶來的樂趣。

一般來說,以自我爲中心的孩子會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自私、自立,只看自己,不看別人的孩子會不會有進步可言;二是雖然有些孩子表現出傲慢的個性特徵,但缺乏自信,但就本質而言。它總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是一種以自我爲中心的人格特徵。其負面影響的第一個因素是自私,這直接導致了那些以自我爲中心的孩子在與外界交流時遭到排斥。他們總是拒絕分享,忽視理性權力,逃避責任,對他人吝嗇。很難與他人合作,缺乏公共利益,爲他人集體着想,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們運用一些巧妙的技巧創造機會。讓孩子分享智慧,家長可以從家庭活動開始,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參與,一起分享,讓孩子嚐到分享的樂趣。

2.通過移情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當孩子還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學着與別人分享東西,孩子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要讓他學着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讓孩子給客人讓座,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些都會讓他們從中品嚐到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給他們帶來的喜悅。

3.父母要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

在這裏,所說的分享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還要父母學會分享——而這一點卻往往會被父母們所忽視。

很多父母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喫苦,把那些好喫的、好玩的、好用的全都放在孩子的面前。雖然他們在思想上也會擔心孩子會成爲一個不知道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但在行爲上卻不會與孩子分享。在一個家庭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一幕,一個孩子誠心誠意請父母一塊兒喫東西,父母是堅決推遲說:“你喫,媽媽不喫”,或者“爸爸不喜歡喫油炸的東西,也不喜歡喫甜的東西”。就這樣,孩子與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給扼殺了。慢慢孩子也就養成了喫獨食的習慣,那些將要與人分享的習慣,也讓他們丟到九霄雲外去了。

4.用交換的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

許多孩子在公共場合裏玩耍的時候,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獨自佔有所有的東西。事實上,孩子的這種行爲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地批評孩子,則反而會產生負面作用,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與其他的孩子交換自己的一些玩具或者是圖書。讓孩子學會把東西借給別人,再向別人借東西,通過交換東西而逐漸讓孩子學會和人分享。

5.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寶貝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寶貝,孩子也一樣,有些東西可能是孩子特別喜歡的,也可能是孩子認爲某些重要的人送給他的禮物,這些對孩子來說有着特殊的意義。總之,父母在提倡孩子與人分享的同時,也要允許孩子有不和人分享的寶貝,而且要讓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寶貝。當其他的孩子來家裏玩的時候,父母可以允許孩子把他認爲重要的寶貝“藏”起來,不讓其他人分享。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東西,父母應該要求孩子與人分享。

只有孩子藏好了自己的寶貝,他纔會大方地把其他東西借給別人,纔會更好地和別人分享。如果父母強迫孩子把所有的東西都與人分享,這不但不合理,反而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做出相反的行爲。

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可以提高其社會認知能力,從而增強社會適應性;學會分享,可以讓孩子懂得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學會分享,可以讓孩子重獲腳踏實地的自信、勇於自主的獨立性。所以,讓你的孩子從自私的堡壘中衝出來吧,分享的天空下,可以讓他們自由的飛翔。

爸爸媽媽們,你家的孩子是獨佔欲強的孩子嗎,在教育孩子學會與人分享時,你還有什麼好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