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故事,帶你瞭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贊

  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很多年輕的寶媽在生完孩子後,基本就要回歸崗位奔波於工作,但是寶寶年紀小無人照顧,寶媽們很容易就陷入了兩難的窘境。如果上班,那麼孩子就沒人照顧;如果在家帶孩子,那麼家庭經濟壓力就會全落在丈夫身上。於是就衍生了“老人帶孩子”的情況,老人帶孩子確實優勢很多,逐漸成爲大勢所趨,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適合帶孩子的。

  案例:

  李萌是個會計,生完兒子後坐完月子就需要回到工作崗位,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人照顧了,但是家裏的經濟條件又不允許李萌在家裏做個全職媽媽。李萌的丈夫就想着把鄉下的母親接過來帶孩子,但是李萌想着孩子奶奶也上了年紀,怕她老人家帶孩子又辛苦,一開始沒有同意丈夫,但是眼看着日子越來越近,公司那邊又催的急,李萌最後同意了丈夫的建議。

  其實老一輩帶孩子也有好處,就是老一輩的經驗比較豐富,寶媽有什麼不懂的地方,還可以有人幫襯着,而且親奶奶疼愛下一輩的心,確實真誠得讓人感動。有時候李萌下班回來晚比較累,兒子基本是孩子奶奶帶着過夜的,孩子晚上也鬧,也是奶奶悄悄起來照顧孩子,上了年紀還經常熬夜,讓李萌看來也很是心疼。

  但是有一天晚上李萌起夜,經過客廳時,想着去看看寶寶的情況,正巧遇到孩子的奶奶給孩子喂完奶。但是李萌卻看到孩子的奶奶直接嘬着奶嘴,用奶瓶喝奶,看到這裏李萌一下子就驚醒了,問到:“奶奶,你怎麼直接用孩子的奶瓶呢?”沒想到孩子的奶奶一臉沒關係的說:“沒事,我知道你們講究,我都有好好消毒了,而且也不是讓孩子喝我剩下的。”

  聽到着李萌又跟孩子的奶奶表示:“您要是不想浪費,可以倒出來喝的。”

  孩子的奶奶說:“大晚上的,我就不能少洗個碗嗎?有什麼好嫌棄的。”說完,奶奶帶着委屈進廚房洗奶瓶去了。

  李萌一開始想着老人家只是不想浪費,晚上照顧小孩也比較累,溝通一下就好了。但是沒想到後面事情卻沒完沒了的,每次李萌想跟奶奶說注意寶寶衛生的事情,孩子的奶奶從那以後就一直覺得李萌就是嫌棄她,李萌也知道這個娃是帶不好了,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執意將奶奶送回鄉下。

  其實老一輩幫忙帶娃,晚輩也是很感激的,但是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適合幫忙帶娃,雖然老人的經驗豐富,行事穩重,但是有的老一輩陳舊的育兒教養理念,不僅容易引起老人跟晚輩的糾紛,還容易在孩子的教育上帶來影響。

  遇到下面這四類老人,寶媽最好還是選擇自己帶孩子:

  固執己見的老人

  這一類老人的思想一般都比較固執,堅定地認爲自己過來的經驗是正確的,也不願意接受新的育兒理念。這樣不僅容易引起兩代人的衝突,還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身體不好的老人

  照顧孩子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如果老人身體不好,不僅不能很好的帶孩子,對老人自身的身體健康也會有影響。

  自私狹隘的老人

  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很容易就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如果是自私狹隘的老人帶孩子,那麼老人的言行,很容易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學習這些言行,這對孩子的成長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寵溺孩子的老人

  每個老人對孫輩都是比較寵愛的,但是過度寵愛孩子導致孩子沒有受到約束,孩子就會變得自私自利無規矩。而且老人一般都喜歡包辦孩子一切,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做,很容易導致孩子長大以後獨立性很差,且沒有責任感,很難在社會上獨立生存。

  其實不管是老人帶孩子還是寶媽帶孩子,出發點都是爲了孩子好,而且老人也沒有義務需要幫助晚輩照顧孩子,如果老人願意幫忙照顧孩子,晚輩應該心存感激,兩代人在育兒觀念上起了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寶媽們可以先進行溝通,如果老人還是執意錯的育兒觀念,寶媽也可以選擇自己帶孩子,這樣也可以避免和老人在帶孩子上發生衝突。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贊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