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隨着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加入短劇創作,行業規範和要求更明晰,影視工業化水平進一步升級,短劇市場會成爲精品市場。今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通知,提倡劇集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

劇集創作向“短”,成爲一種行業趨勢。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示的今年4月份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情況顯示,61部備案劇目中,40集以下的有60部,其規模遠超去年同期。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四大視頻平臺今年有近30部短劇計劃上線。

近期,一批類型多元、敘事緊湊、特色鮮明的短劇受到關注,成爲當下電視劇市場的一抹亮色。12集的《我是餘歡水》以“小人物”的心路贏得觀衆共鳴,22集的《不完美的她》鮮明勾勒女性成長的主旨,12集的《唐人街探案》嘗試單元劇形態,18集的《龍嶺迷窟》憑藉高概念、強情節的設計受到觀衆青睞。

其實,我們對短劇不應陌生,經典電視劇中有不少精品短劇。如10集以內的《過把癮》《圍城》,20餘集的《北京人在紐約》《編輯部的故事》。梳理叫好又叫座的短劇可以發現,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化方向是創作者一致的追求,也是一代代觀衆共同的期許。

短劇新動向,代表了影視行業整合升級的方向。劇集“由長入短”,受到技術驅動和政策引導,也是行業與觀衆的共識。

短劇更匹配當下觀衆的觀看和傳播需求。媒介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文娛消費習慣,這在移動終端異軍突起的當下尤爲顯著。除客廳大屏外,人們越來越多地將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各類小屏中,利用碎片時間追劇。海量供給之下,要贏得觀衆的注意力,唯有依靠更紮實更有含金量的內容。

短劇也是行業提質減量的有效路徑。“內容注水”問題長期掣肘影視業,在破壞行業生態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觀衆的耐心和信任。今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通知,提倡劇集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前不久,國內影視業三大平臺及六家制作公司聯合發出倡議,精品短劇亦成爲行業自救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劇集長短是一個相對概念。短劇之“短”,其意不在顛覆長劇,而是尋求新的發展增量,以形成影視業的優化升級。短且精,纔是目的。

目前來看,短劇的精品化之路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短劇市場有佳作但缺少“現象級”作品。相比傳統的大屏追劇場景,凸顯靈活性、變化性的短劇觀看習慣,目前主要被年輕觀衆羣體吸收,圈層效應鮮明,故而短劇拉動收視和流量的能力尚難與長劇比肩,短劇受衆需要更主流化。另一方面,精品短劇對內容創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短劇看似短,創作難度不降反增。用盡量少的篇幅濃縮戲劇衝突,營造獨特的審美體驗,纔可能抓住觀衆。短劇作品還沒達到精美的程度,《唐人街探案》前後風格割裂,《我是餘歡水》面臨議題爭議,《不完美的她》劇作線索過多,等等,這意味着還有提升空間。

相信隨着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加入短劇創作,行業規範和要求更明晰,影視工業化水平進一步升級,短劇市場會成爲精品市場。

相關推薦
  • 近20部作品蓄勢待發 國產影視劇的“體育風”能刮多久
  • 《我是餘歡水》《龍嶺迷窟》火了,短劇成新風向?
  • 北京要在八個方面提升文化產業國際市場比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