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5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的提案“推行農民退休制度”引發熱議,王學坤錶示“讓65週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對此,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他表示,“城鄉社保的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當前,我國農村居民已普遍建立了新農保制度,也即繳納新農保15年且年滿60歲即可領取農村居民養老金。其中,雖未繳費滿15年但已年滿60歲者,也可領取養老金,這在一定意義上即算退休。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再單提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似無迫切需要”。

 

蘇海南。受訪者供圖

城鄉社保一體化是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農民的養老政策包括基礎養老金、高齡津貼、自費養老金等多種政策,蘇海南說,“所有參加新農保制度到齡的農民,都可以領取農村居民養老金,部分地區每個月在100元左右,北上廣深等一線和二線城市郊區和東部沿海等相對發達地區的農村,養老金水平要高一些,北京地區農村可能在600-700元,其中基礎養老金大約280元。此外,農民還有承包地,可以自種,也可以通過出租、流轉等方式獲得一定收入。”

 

蘇海南表示,當前,我國農民年老以後,通過國家推行農村居民新農保制度,特別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並軌,已經享有了一定的社會保障待遇。他說,“基於此,再提推行農民退休制度非當務之急,也不是特別必要。老年農民已普遍有了一定額度的養老金,同時有自留地,如果他確實入不敷出、又有勞動力,哪怕65歲以上了,他肯定還會參加勞動,以增加收入”。

 

相對於城市居民退休後的養老金,農村居民的養老金確實較少。對此,蘇海南說,“這是我們當前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們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這些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縮小,但並沒有完全消除,城鄉居民的社保標準也不一樣。但隨着社會的發展,這種差距必然會進一步縮小,最終達到城鄉社保的一體化,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時間,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或可實現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業人口轉爲工業人口,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蓋全體人羣。這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在發展中必經的過程。蘇海南說,“在西方發達國家,也同樣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但相對而言,他們花的時間可能比我們要短一些。這其中有幾個原因,第一,大部分發達國家人口數量特別是農民數量少;其次,很多發達國家在當初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殖民地,從殖民地獲得的收入,幫助他們縮小乃至較快抹平了國內的城鄉差距。所以,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來說,並不具備借鑑意義”。

 

數據顯示,我國當前的城市化率接近60%,到2019年,還有5.5億農村常住人口,同時,我國城市化仍未完成,仍有大量農村人口不斷轉移到城市,有專家預計,未來幾年,我國還有2億人進城。

 

這也意味着,在未來,農村人口會大量減少,同時,實現城鄉社保一體化的過程也會不斷加快。蘇海南表示,“如果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75%乃至80%以上,那時候城鄉社保之間的差距就會大大縮小,乃至持平,將會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社會保障標準的均衡化。這個道理並不複雜,當農業就業人口進一步減少,農業就業人口的報酬水平、社保水平也必然會提升”。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