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宝的恋物行为是否会导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再亲近。想知道怎么帮助孩子缓解恋物行为,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宝宝恋物行为出现的导火索。

文/宋妈说育儿(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看过动画片史努比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莱纳斯这个角色感到陌生。

这位史努比的朋友从小就具有神学家和哲学家的气质,成绩优秀,天赋极高。可是这样的一个小天使却时时刻刻离不开他的小蓝毛毯—小鹿。

用他的话说就是小鹿是他的精神寄托,离开了小鹿他就没办法生活。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安全毯现象。

生活中也常常会有相似的场景:可爱的宝宝即使长大了也会“痴迷”于小时候的一件东西,或者是小毛绒玩具,小时候妈妈的一件衣服。

就连睡觉都会紧紧地抱着不放。哪怕衣服和玩具已经破旧了,孩子也不愿意拿新的衣服去换。

当孩子出现对一件物品痴迷的情况时,许多父母都在担心自己的宝宝是不是出现了偏执症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宝宝的恋物行为在生活中的具象反映。

这里澄清一个误区,宝宝的恋物行为和成年人常说的“恋物癖”其实并不是相同的内容。

相比于恋物癖畸形的心理疾病,宝宝的恋物行为其实是建立在宝宝的认识能力不足,对接触的人或物产生的亲近感的行为,恋物行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弗洛伊德指出:

所有的恋物情结源于儿时的某种缺失,这种缺失可能来自于生活环境,或者来自于亲情的疏离

演员罗晋曾经在上一档节目时说,自己就有一件衣服从来不穿,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改在胸口。

不难发现,孩子的小时候的恋物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合理地解决,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陪伴着孩子。想知道怎么帮助孩子缓解恋物行为,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宝宝恋物行为出现的导火索。

了解恋物行为,明确什么是宝宝恋物行为的导火索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恋物行为是孩子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实现“完全依恋”到“完全独立”的过渡阶段。

6个月到3岁的宝宝是恋物行为的敏感时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往往会选择一种柔软的物品来表示这种依恋行为:奶嘴,小毛巾,妈妈的衣服等都可能是让宝宝感觉到的依恋的物品。

这些物品往往都具有相同的特点:柔软,像皮肤一样的材质。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对于身边事物的依恋实际反映了孩子内心的心理需求。两方面的原因是导致宝宝出现恋物行为的关键因素。

1)孩子缺乏安全感

根据弗洛伊德指出的内容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失问题。

这些缺失直接指向的一个关键内容就是孩子得到的关爱不足,宝宝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这就导致了宝宝会通过身边的,较为亲近的物体进行安全感的补充。这也就是宝宝对于物体依恋的最开始的来源。

当孩子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精心挑选”的物品上时,会对这件物品产生特殊的情感寄托,在外界环境变化的同时宝宝仍然可以从这一件随身的物品中获得熟悉感和安全感。

绘本《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一直带着用到大的脏脏的小毯子,即使妈妈想要给他换新的都不愿意。妈妈将小毯子裁成了小手绢,阿文还是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了。

对阿文来说,小毯子即使被裁成了小手绢依然能够给阿文提供所需要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过渡性客体”的需要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认为宝宝选择的物品一定程度上具有母亲身份的替代作用。

母亲是孩子潜意识和意识中最重要的客体。在与母体分离后,“过渡性客体”承担起了“替代母亲”的职能。

婴儿在刚出生的时候的自我意识中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但是随着孩子的一点点的长大,宝宝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地得到完善,会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是一体的。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实现的一个过程,是依恋到独立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过渡性客体的存在就是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宝宝的“依恋行为”会持续多长时间

在动画片《花生漫画》中,史努比这样对莱纳斯说:

你有没有想过如何让自己的摆脱对毯子的依赖

这句话也是许多具有恋物行为宝宝的妈妈想问的一句话:宝宝的恋物行为到底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宝宝才能结束恋物行为呢?

恋物是宝宝心理发育的自然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数的孩子会逐渐地不再需要这种“替代性物品”,恋物行为的表现会越来越少。

当前的医学科学并没有对孩子什么时候实现由“完全依恋”到“完全独立”有明确年龄认知。

一般等到孩子6岁到10岁的阶段,逐渐开始加入到社会生活,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孩子就会逐渐产生摆脱“过渡性客体”的需要。孩子就会逐渐地放弃恋物。

宝宝的恋物行为是否会导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再亲近

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一直和物体亲近会不会导致和父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远。宝宝开始和小毛巾亲近不再和妈妈亲近了。

心理学家指出现在并没有证据证明,恋物的宝宝会出现不和父母亲近的情况。实际上,对于宝宝来说,父母和替代物都是为了给宝宝提供一种依恋的来源。这种依恋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成长。

父母不需要担心这种情况,其实这是宝宝的正常现象,宝宝出现的恋物行为并不能影响宝宝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父母应该怎么应对宝宝的恋物行为呢

1)多拥抱孩子

教育专家指出,拥抱不应该作为一种奖励方式,而应该作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的日常的动作表达。

多拥抱的自己的孩子,轻声安慰处于焦虑状态的他们,让孩子重新获得丧失的安全感。

为孩子做积极的心理暗示:

“没事不要怕”

“没事的,妈妈在这里”

“没关系,妈妈和你一起来呀”

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避免孩子在需要找“依赖关系”的时候将目光转向物品,产生恋物行为。

2)为孩子准备多个“转移载体”

通过对宝宝的恋物对象进行分析,宝宝的恋物对象90%集中于小毛巾,小毯子,衣服和毛绒玩具。父母在为孩子准备这些东西的时候可以有意地多准备一些同款的物品。这样宝宝就不会只对其中一件物品“专情”。

如毛绒熊家庭,多套衣服等等,这样宝宝就会慢慢明白这些是没有生命的,就会摆脱对于物品的依恋。

3)带孩子接触自然,鼓励孩子表现

父母应该注意常带着孩子前往户外活动,让孩子多交同龄的好朋友。

尽快让孩子从物的依恋中转换到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对周围伙伴的交流中。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和同龄人的交流,逐渐摆脱对于物的依恋。

同时,父母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不断进行尝试,努力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

莱纳斯在一次辩论活动中,陈述文化节意义中“战胜恐惧”的涵义时,主动放开了他的小毯子,也标志着他发下了毯子的依恋。

4)避免强制性戒除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依恋行为并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处理问题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在面对孩子的恋物行为时,不能采取暴力的方法或者过激的方式进行强制戒除。

在宝宝痴迷的物体上抹辣椒进行惩罚。

告诉宝宝那件物品很脏,爸爸妈妈嫌弃你。

你在拿着我们就不要你了。

这些方法可能会让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进一步产生恐惧心理,养成更加难以改正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