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梧将海澄送给清廷,使得郑成功损失惨重,包括“粮粟二十五万石、军器、衣甲、铳器及郑军将领私蓄无数”。虽然黄梧在郑成功军队里的职务并不高,但清廷封他为“海澄公”,允许他在漳州开府。

历史总是由大人物书写的,但有时候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比如,清朝初期的一个小人物——黄梧。
我先介绍故事发生的历史大背景。那是在清朝入关之初,各地反清力量此起彼伏,尤其是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郑成功以台湾为据点,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是清朝统治者的“眼中钉”,欲清除而后快。
但是,清朝八旗军队虽然在陆地上强悍无比,可不擅长水战,面对郑成功的水师部队毫无办法。所以,清军与郑成功在很长时间里陷入僵局,谁也奈何不了谁。

直到黄梧的出现。
黄梧,字俊宣,他本是福建平和县衙一名差役。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时,黄梧杀掉平和知县,投靠了郑成功。黄梧作战勇猛,很快就升任前冲镇(今海澄)镇帅,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茂驻扎在广东揭阳。
不久,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部来攻,夺回了揭阳。郑成功追究责任时,处斩了左先锋苏茂。黄梧则戴罪立功,镇守海澄。黄梧逃过一死,心有余悸。他深知,郑成功治军严厉,自己迟早都会死在郑成功刀下,惴惴不安之下,便萌发了背叛之意。
1656年,黄梧与苏茂的弟弟苏明一起,率部献出海澄,向清廷投降。

海澄位于福建沿海,与台湾隔海遥望。郑成功将海澄作为“反清复明”的前沿阵地,多年苦心经营,建造起来众多坚固堡垒。同时,海澄还是郑成功的粮仓和军械库,还存放了大量军械粮饷。黄梧将海澄送给清廷,使得郑成功损失惨重,包括“粮粟二十五万石、军器、衣甲、铳器及郑军将领私蓄无数”。
对于黄梧的投降,清廷喜出望外。此后,清朝军队就可以利用海澄直接威胁到台湾郑成功政权。因此,清廷重重奖励了黄梧。虽然黄梧在郑成功军队里的职务并不高,但清廷封他为“海澄公”,允许他在漳州开府。
黄梧受宠若惊,更加为清廷卖力,他在军事上打击郑成功军队的同时,还在政治上提出建议。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康熙皇帝即位。黄梧“条列灭贼五策”,向朝廷提出了5条计策:

一、金、厦两岛弹丸之区, 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走险, 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 尽徙入内地, 设立边界, 布置防守, 不攻自灭也;
二、将所有船只全部烧毁,寸板不许下海,凡溪河树立椿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如此半年郑氏的海师船只,无可修葺自然朽烂。此所谓不用战而坐看其死也;
三、其(郑成功)父郑芝龙羁縻在京,成功赂商贾,南北兴贩,时通消息。宜速究此辈,严加惩治,货物入官,则交通可绝矣;
四、成功之祖先坟墓在各处,叛臣贼子罪诛及九族,何况其祖乎?应加以迁毁,慕露殄灭,使其命脉断,则种类不待诛而自灭;
五、投诚兵官散住各府州县,虚靡钱粮,倘有作祟又贻害地方不浅,可将投诚官移住各省分垦荒地,不但可散其党羽以绝后患,又可建设。

这5条计策中,第三条杀掉郑芝龙,第四条挖掉郑成功祖坟,完全是黄梧在泄私愤;第五条将郑成功投诚官兵送往各省开垦荒地,也算建设性意见。而真正对沿海民众产生极大祸害的,是第一条和第二条。
第一条,将沿海民众迁往内地,第二条对沿海地带实行海禁。这两条计策被清廷采纳实施后,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沿海百万民众流离失所,生存陷入困境。从浙江、福建到广东沿海,数千里肥沃土壤全部变成了荒野蓬蒿。为了生存,不少沿海民众不得不铤而走险,沦为海盗。
黄梧献计有功,又受到清廷的嘉奖,被封为一等海澄公,允许世袭12次——黄梧用他家乡父老乡亲的鲜血,染红了头上的顶戴。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初东南沿海迁界考》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