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申胤答:“現在桓溫的聲威正處於頂峯,有完成大事的能力。但在我看來,他必定失敗!桓溫表面人多勢衆,但將士未必與他同心,晉廷內也有很多人想百般阻撓他建功。他自己也驕傲失策,想用長期對峙的方式坐等成功,不肯冒半點危險前進,一旦糧食供應不足,必然敗退!”
兩晉時期特別注重門閥,尤其是東晉,皇帝都淪落到沒有實權的地步,出現“祭在司馬,政在士族”的形勢。
梟雄桓溫志向遠大,野心勃勃足智多謀,並且掌控朝廷長達19年,卻最終沒能成功當上皇帝。這跟東晉的世家大族互相制衡有關,但也跟他自己的性格有關。今天筆者就聊聊這方面的事兒。
西晉永嘉六年(312年),桓溫出生於譙國龍亢的士族門第,祖先是東漢大儒桓榮。在當時的,這個出身並沒多高,家中也沒出過政壇大人物。直到司馬睿建立東晉後,其父桓彝才逐漸在朝廷內發展起來,最終做到宣城內史,封“萬寧縣男”。
桓溫憑父親的功勞地位,不承襲了男爵,還娶了晉明帝司馬紹的妹妹,躋身爲“皇親國戚”。
桓溫性格的主要特點,是有仇必報、賭徒心理、心胸狹隘、不敢冒險。下面筆者逐一講講其中的事例。
有仇必報
賭徒心理
心胸狹隘
不敢冒險
咸和二年(327年),桓彝在“蘇峻叛亂”事件中遇害。當時桓溫才15歲,枕戈泣血暗暗發誓一定要爲父親報仇。
四年後,仇人江播去世,19歲的桓溫立刻裝扮成參加弔唁的客人,就在靈棚裏將江播的兩個兒子殺了!桓溫隱忍多年,終於報了殺父之仇,不僅沒受到什麼懲罰,還得到時人的讚許。
(筆者私自認爲,當時桓溫是駙馬爺、皇帝的妹夫,即便犯罪也沒人敢管了。人們除了原諒和假惺惺地稱讚,還能怎麼樣?! )
桓溫接管長江上游的軍權後,朝廷爲達到壓制目的而啓用了建武將軍殷浩。當時,桓溫迫切渴望立戰功,以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於是決定西征成漢。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不等朝廷的同意就率兵出發了!朝廷得知後驚恐萬分,認爲成漢地理險要,而桓溫兵少又長途跋涉,必定失敗而歸。
滿朝上下,只有侍中劉惔一人肯定桓溫會成功。他評論說:“根據賭徒的心理,沒有必勝的把握決不會下注。桓溫就是這樣一個賭徒!現在要擔心的是,他西征成功後,會不會利用滅國餘威來控制朝廷……”
果然,桓溫一舉滅了成漢,聲威震動東晉朝野,被封爲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可惜,接下來的7年時間裏,桓溫都被朝廷死死壓制,沒機會再建更大的功勳。
(這次西征,桓溫之所以敢擅自行動,完全是經過了謀士的深入分析——成漢內部混亂,根本無力抵禦外敵;後趙也決不會趁機來攻打晉軍。可以說,桓溫是確保了萬無一失,必能成功的情況下才出手的。但凡有點顧慮,他都不會這麼幹。)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北伐前秦,最終失敗撤軍。回來的途中,部下薛珍總是在誇耀自己的勇敢和作戰能力,總是在埋怨桓溫過於謹慎錯失良機。桓溫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薛珍殺了。
桓溫特別厭惡刺史範汪。昇平五年(361年),桓溫公報私恨,故意交給範汪一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導致其延誤軍期而罷職。
(從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出桓溫的胸襟有多小。常言“宰相肚裏能撐船”,當時桓溫已經是東晉的主宰,卻毫無容人器量,註定不能成就大業。)
桓溫一生中三次北伐兩次失敗、最終也沒如願當上皇帝,跟他絲毫無冒險精神有最大的關係。
最終,晉軍耗到糧食短缺,人心不穩戰鬥力嚴重下降,最終灰溜溜地撤退。王猛見桓溫根本沒魄力,不值得輔佐,於是棄之而去。
(這次北伐,桓溫不僅失去了消滅前秦的機會,也錯失了一個奇才謀士)
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一路勢如破竹無人能敵。晉軍攻打到枋頭,與前燕首都鄴城也近在咫尺了,皇帝慕容暐嚇得都要逃命了。但是,桓溫又停止不動了!像上次攻打前秦一樣,要坐等前燕內部崩潰,反正自己是不去捨身冒險進攻的……
前燕的官員都納悶了,太傅封孚問長史申胤:“桓溫軍隊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大,現在只要利用河流進攻,一定成功。可他爲什麼突然徘徊不前,也不挑戰,這是什麼套路啊?”
果然,沒多久桓溫就沒軍糧了,外加前秦出兵來助前燕,他只能趕緊燒了戰船、輜重、鎧甲兵器倉皇撤退。一路上,又被追兵打得連連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桓溫本想滅秦勝利後,回來加九錫,再進一步稱帝。結果慘敗使他丟盡了臉面,威信大打折扣,皇位離得更遠了。)
太和六年(371年),已經59歲高齡的桓溫再也耐不住了,摸着枕頭說了一句“男子漢大丈夫,即便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遺臭萬年”。然後他竟以“皇帝無生育能力、三個皇子來歷不明”爲藉口,強行把司馬奕廢位!
然而,都到這地步了,桓溫依然不敢冒險自己登基,而是讓司馬昱繼位了……
前秦皇帝苻堅聽說這事後,對滿朝大臣說:“桓溫喫了敗仗,不但不自我檢討、不向國民謝罪,反而罷黜皇帝來顯示威嚴。這老傢伙真幼稚,怎麼能包容四海?民間有懦弱男人受了老婆的氣,不敢反抗,反拿老爹出氣。桓溫就是這種人!”
不到一年時間,司馬昱病重,臨終數次召桓溫進京,甚至按“周公攝政”的先例,寫遺照給桓溫:“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但桓溫就是不敢來,只滿心期待司馬昱明確將皇位讓給自己……
幸虧有臣子王坦之,當着司馬昱的面就把遺詔撕了,另起草“國家大事由桓溫決策,依照諸葛亮、王導先例……”的詔書。這一下,桓溫當皇帝的美夢更遙遙無期……
寧康元年(373年)七月十四,桓溫病逝,享年61歲,皇帝美夢徹底煙消雲散……
縱貫桓溫的一生,爲父報仇、指點江山(滅成漢、三次北伐)、操控朝廷19年。野心勃勃卻最終沒實現稱帝的願望,是不是因他不敢冒險、太拘謹造成的?大家有其他看法嗎,歡迎留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