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開篇提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公共衛生事件。疫情阻擊戰中所暴露出我國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引起了代表委員的思考。來自戰疫主戰場湖北的代表委員,結合親身經歷和感受,就如何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獻計獻策。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全國政協委員謝俊明毅然從香港奔赴武漢,坐鎮武漢亞心總醫院,帶領醫護人員駐守一線。武漢亞心總醫院沒有援鄂醫療隊支援,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收治800名患者的任務。同時,亞心醫院還牽頭接管了武漢沌口方艙醫院,治癒了1000多名輕症新冠肺炎患者。這次戰疫經歷,讓謝俊明終身難忘,他建議,更多地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和社區醫療機構的發展,成爲公立醫院的有力補充,在社區醫療、防控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政府來講,是不是可以更多的去鼓勵非公醫療機構,包括社區醫療機構更多地去發展,這樣在面對公共醫療衛生危機的時候,能夠把這些資源能夠分散到比如社區醫療,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謝俊明認爲,加強醫院與社區醫療單元的診療互動應功在平時,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時候,才能聯防聯控、高效運轉:“將來社區醫療單元和醫院之間有一個非常好的互動和鏈接,給患者帶來更多的實惠和解決問題。”

基層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線,但往往面臨設備缺乏、人才短缺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李傑所在的人福醫藥,在疫情期間加緊生產,爲湖北和武漢戰疫提供了物資保障。同時他也看到,這些年國家在基層醫療硬件設施建設方面不斷投入,但基層醫療機構的整體實力,仍需提升。李傑說:“怎麼樣在軟件上面,在醫療技術的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羣衆對診所、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這方面的話要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軟件的建設,包括他的人員的配備、政策的出臺、資金的投入、等等方面都要去做一些工作。”

武漢協和醫院是武漢市最早提供新冠肺炎患者定點病牀的醫療機構,也是戰線拉得最長的醫療機構。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方面如何實現“平戰”結合?全國政協委員胡豫有不少思考,他建議,在機構改革中健全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我們國家要加強兩個體系,一個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叫CDC這一個系列, 再一個就是醫療救治應急體系,實際上就是指的我們醫療系統的反應能力,整個指揮系統的聯動機制要建立起來。”

(記者劉成璐、何伶凌、編輯徐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