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好像“烹小鮮”的時候要掌握的“火候”,不能在民間混亂的情況下隨便撤換官員,那樣會帶來更加混亂的局面。第一種說法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具體的解釋有四種,各有各的道理,不過都是後人的引申,並不一定就是老子的意思。


第一種說法是,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也就是說治理大國要賞罰分明,要各項措施實行到位,還要根據現實進行調整,不能過激也不能不到位。說的是這個道理,只是過於理想,並不能完全實行。真的實行起來就會知道,政策往往跟不上現實的變化,沒有數據的籠統說法誰也會說,只是不容易做到。


第二種說法是,治理大國應該像燒菜一樣難,應該像燒菜一樣精心,兩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當然還是對原意的引申,有一種先入爲主的君臨天下的氣勢,其實只不過是君王的自戀,是自上而下實行權力的一種優越感。國家那麼大,到哪裏去找“火候”?能不能精確到某一項政策,或者某一個事情,某一個時間段?根本不能。就好像做菜的籠統說法,“火候適當”、“食鹽少許”,到底是多少才合適?只有炒菜的人知道,而治理國家的人卻不知道。以此爲治國依據,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第三種說法是,"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意爲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爲,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無爲而治本身就是錯誤的,應該實現法制社會。無爲而治只會讓社會更加動亂,因爲民心都是自私的,並非老子想的那麼美好。朝廷不能無端擾民是對的,只是無爲而治就過頭了,正好被第二條說法反證錯誤。


第四種說法是,執政者調換或者裁撤官員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在民心穩定的前提下實行。就好像“烹小鮮”的時候要掌握的“火候”,不能在民間混亂的情況下隨便撤換官員,那樣會帶來更加混亂的局面。其實,從統治者一方考慮,在民間混亂的情況下裁撤官員可以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但也會對官僚系統的正當性、正確性形成打擊,讓人們對一兩個腐敗官員的反思引申到對整個官僚制度的反思,並且產生深深的懷疑。如此一來,統治者認爲,還不如不讓老百姓對官僚制度進行反思呢,那會帶來更大的不安定。寧可讓一些地方爛透了,再撤換官員也不在剛剛混亂的時候撤換官員。再說,即使是腐敗、不稱職的官員也會對當地情況有一定的瞭解,派了新官員去,他們對業務不熟悉,對下屬不熟悉,還要有一定的磨合期,浪費時間,還不如先讓那些不稱職的人治理着,等到民間呼聲很高的時候,或者其他的時機再來撤換官員。要掌握火候,而不是操之過急。


這些當然和真相無關,和事實不沾邊,更不用提科學了。如果誰還用“治大國,若烹小鮮。”來蒙人,大家就只能報之以呵呵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