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较于中原诸侯而言,秦的建设和发展较为迟缓,秦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亦与东方国家存有不同之处。而与穆公同时的中原国家,已极少见人殉,然秦却迟至战国时才废除。

大家好,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秦人地位初微,商王太戊“使御”;西周初期,秦人祖先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地,因姓嬴,号曰嬴秦;周宣王时,非子之孙秦仲始列为大夫;周王室东迁,“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至此秦方得列为诸侯。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并未将秦国视为蛮夷,彼此之间仍以诸侯之礼相交。不过周平王许诺的封地要迟至文公时,秦国才因成功驱逐西戎,真正控制了岐山以西之地,国势转强。
相较于中原诸侯而言,秦的建设和发展较为迟缓,秦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亦与东方国家存有不同之处。由于秦与戎狄杂处,感染游牧民族习俗,民风尚武、剽悍。如《管子》叙述秦地民风曰:“其民贪戾,罔而好事。”;张仪亦云:“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由孟贲之与怯夫也。”可见秦人强悍之民风。
秦地戎俗颇重,主要生计仍以农牧为主,他们尤善养马。然而,秦沾染戎狄之俗并非独例,如楚国立国之初与江汉蛮夷杂居,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都受其影响,春秋时期楚王熊通自诩“我蛮夷也”;又如齐国太公初封之际,“因其俗,简其礼”,吸收东夷文化以治国。
故秦师戎之长,并非特例,所以在春秋时期,秦并未被东方国家视为戎狄而轻之。秦吸收西戎文化,仍存有以夏变夷的自我意识。
《史记?秦本纪》云:“(秦穆公)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今戎夷无此……‘”
由秦穆公之言可知,秦国亦自视为“中国”,以区别于西戎之外。秦穆公雄才大略,注意招徕贤才,任用百里奚、蹇叔等人为谋臣,修明内政,奖励生产,训练军队,国力得到发展,秦强盛的基础此时已建立,但因受到晋的阻拦,未能东进,转而向西发展,终成为雄踞西方的大国。
秦穆公统治期间,秦的农业生产已经不逊于中原地区。穆公十二年,晋国因为灾荒向秦借粮,秦向晋输粟,史称“泛舟之役”,显示出秦粮食储备之充足。可见,农业已取代畜牧业,成为秦的主要经济来源。
秦穆公之后,秦国君主多半不求上进,国势日衰。战国初年,从躁公到献公的五六十年间,秦国贵族势力大增,欺凌公室,大庶长专权,国势更虚,国君废立渐落入庶长手中;自怀公至献公短短三十多年间,换了六个国君,可见秦国政局之混乱。
国家内忧之际,外患又侵逼,尤以魏国为烈。魏国在文侯变法图强之下,国势强盛,外交上联赵韩,屡次侵秦,夺取秦国土地甚多。秦献公于是改革,力挽颓势。他的改革主要政策有四:
“止从死”,废除人殉制度。穆公死时用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包括子车氏的三名良臣,即奄息、仲行、针虎。而与穆公同时的中原国家,已极少见人殉,然秦却迟至战国时才废除。废人殉制度,是秦改革陋习的进步政策之一,同时也是对秦国贵族特权的一种限制。
“迁都栎阳”,自雍迁都栎阳,目的主在国防考量。秦孝公求贤令中说明秦献公此举目的在于“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此乃因魏夺取秦土甚多,献公有收复失土之心;同时将栎阳、蓝田等地设为县,以加强集权与巩固边防。
“初行为市”,取消“工商食官”制度下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明令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
“为户籍相伍”,相伍编制属于军事性质的组织,目的在利于征兵。打散国野的区分,将人民编入国家户籍,既提升了人民地位,也加强了国家控制。
秦献公改革的结果虽有成效,但恢复穆公之业却未能如愿。秦孝公即位之后,中原地区形成六大强国并立的局面。秦当时的状况是“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中原诸侯已经改变春秋时期对秦国的观感,普遍以“夷翟”敌视之。如朱己对魏安厘王所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又如苏秦对楚威王所言:“夫秦,虎狼之国也……天下之仇雠也。”
春秋时期诸侯视楚为蛮夷,是因楚主张武力兼并;战国中期后,诸侯又视秦为夷翟,而不见斥楚为蛮夷者,因当时兼并野心最巨者为秦,楚与东方国家已联盟之故。
为复穆公之业,孝公下令求贤,表明秦在战国中期确有转型的需求。如前所述,秦并非弱国,春秋时也曾位列五霸之一,秦穆公称霸西戎,与晋抗衡,位尊一时。秦虽地处西陲,但并非丝毫未受中原文化影响,只是若与中原诸国相较,文化方面确实逊色。
在文化传统上,秦与中原列国有异。“礼乐”及其体现的“仁义”,在东方国家源远流长,尽管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但在正统之外的民间学士却把它们传承下来,并阐释得更加系统。以儒墨为主流,“仁学”得以产生并发展为“显学”。
秦文化的特征则是重功利、非道德、讲实用、轻理论,这是法家功利主义文化。文化传统相异,在后续的改革变法中也明显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力。尤其是秦文化中讲求功利、实用的特性,明显表现在善用客卿上。
六国人才大量流入,增加了秦国称霸天下的机会。这项传统始自穆公,此后秦招徕别国人才有两个倾向:一是别国仕秦大臣成为秦国强盛的必备条件;二是秦国越强盛,关东有才之士入秦效力者越多。
战国初期,秦虽不复春秋时穆公强盛局面,然以国力而言,仍为七雄之列;虽诸多建设未能与中原诸侯相较,然其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却为其奠下成功的基础;尤其献公改革的成果,可视为是奠定变法成功的基础。缺乏这段历史,即使商鞅和孝公再努力,也无法彻底变革。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