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面已經提及到,項羽曾派遣前鋒軍進攻章邯所修築的運糧甬道,那麼負責王離後翼安全的章邯自然要引兵拱衛運糧甬道,至少他需要分散駐防在狹長的甬道兩翼,防止英布、蒲將軍徹底切斷甬道。項羽的主力大軍渡河之後,全面進攻章邯所拱衛的運糧甬道,而各路駐守則趁勢攻破鉅鹿王離所設的十餘處壁壘,也開始進攻王離大軍。

鉅鹿之戰,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場較大規模的戰役,也是成就項羽西楚霸主地位的關鍵性戰役。
也許,不會有人想到那個時候項羽會如此年輕。
---25歲。
鉅鹿戰役發生的背景在秦朝末年,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長時間的兵役、勞役讓土地漸漸荒蕪,那些耕種土地的農民因爲沉重的賦稅不得不選擇逃離,成爲流民。
陳勝、吳廣興兵起義之後,曾經的六國貴族紛紛趁勢起兵,一起反抗暴秦。
秦將章邯被順勢推向了歷史舞臺,他一舉蕩平陳勝、吳廣,斬殺楚國大將項梁,名揚四方。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爲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
楚國大將項梁戰死定陶之後,章邯便開始引兵進入趙國境內,將趙國主力圍困在鉅鹿,鉅鹿戰役也由此發生。
鉅鹿戰役的態勢
鉅鹿戰役前,項羽、劉邦兩人聽聞項梁兵敗定陶,火速就北方戰場中撤離下來,回防彭城。
此時的秦將章邯,其實處境相當艱難。
因爲,黃河以北的趙國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先看一下當時章邯爲何要北上進攻趙國?
章邯當時主要憑藉的據點爲陳留、濮陽三大據點,河內一帶、陳留是章邯的後方糧草大本營,可謂是重中之重。
章邯在定陶戰役之後,如果直接南下進攻彭城,以圖蕩平楚國參與的項羽、劉邦勢力,後方大本營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威脅,
因此,此時上進攻趙國,穩固秦國後方大本營纔是正事。更何況,此時秦國兵力除了河南一帶的重要據點,秦國主力全部屯集於陳留、濮陽一帶,秦國國都咸陽異常空虛。
一旦趙國從河內地區出兵,無論是秦國國都咸陽,還是章邯的後方都面臨極大的威脅。
這也是爲什麼章邯沒有選擇南下進攻彭城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聰明的章邯最終選擇拿下河內,揮兵攻破邯鄲,兵鋒直逼邯鄲城下。
公元前208年,九月。
章邯在定陶取得大勝之後,就匆忙引兵北上,迅速渡過黃河,攻破邯鄲。張耳掩護趙王趙歇退守鉅鹿,陳餘整頓殘兵屯駐於鉅鹿北翼。
章邯下令將邯鄲境內民衆全部遷徙至河內,以保證鉅鹿包圍戰所需的軍糧。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章邯所修築的運糧甬道是鉅鹿戰役中最大的亮點所在,因爲這條甬道着實對鉅鹿攻堅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同樣,章邯也兵敗這條“運糧甬道”。
不過,章邯的這條運糧甬道雖然容易推測,但他的駐軍據點卻模糊不清,以至於成爲一個謎團。
“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
“章邯軍鉅鹿南棘原”是一個爭議問題,沒有人知道章邯到底如何布兵,具體的步兵地點究竟在哪裏?
我們只能依據這場戰爭推測章邯駐軍的大體地點,想要真正的瞭解章邯的駐軍地點,就需要對於“章邯軍鉅鹿南棘原”來進行詳細斷句。
我們知道,當時的秦將王離一定是在攻打鉅鹿,這是鉅鹿圍殲戰的重要突破點。那麼王離在前線圍攻鉅鹿,其後方安全誰來保障?
最爲合適的人選莫過於章邯。
我們不難推測,章邯其實此時已經分兵兩個據點:
鉅鹿南(拱衛王離後翼、拱衛運糧甬道)
棘原(拱衛河內運糧大本營)
理解了這一點,章邯的在鉅鹿一帶的駐軍情況也大抵徹底清楚,只是鉅鹿戰役的遺址已經無法找尋,我們無法確切的知道鉅鹿南、鉅鹿北、棘原的真正位置所在。
我們只能大抵推測一個相對真實的一個地點。
兩路大軍馳援
公元前208年,十一月。
楚懷王下令分兵兩路馳援趙國,以解鉅鹿之圍:
北路大軍:宋義、項羽挺兵北上
西路大軍:項羽挺兵北上
值得注意的是,劉邦雖未西路大軍,可他手中的兵力最多一萬有餘,甚至沒有超過這個數字,宋義、項羽的大軍纔是真正的援軍主力。
不僅如此,劉邦還要幫助北路大軍清除北進障礙,他沿着碭城、昌邑、定陶、陳留、白馬、滎陽、洛陽,一直挺兵扼守平陰津渡口,徹底斷絕了河內軍隊通往函谷關的通道。
我們能夠看得出來,其實劉邦的西行路線一切都是爲了拱衛下北路援軍的側翼安全。
因爲劉邦幾乎是以“半圓形”的路線進行挺兵進攻,楚懷王也並不想讓他成爲入主關中的第一人。
只是,所有人都不會想到,劉邦帶領了一萬人馬,行進至咸陽已經近十萬大軍,這可謂出乎意料。
宋義、項羽的北路軍進抵安陽之後,宋義下令停駐了整整四十六天,項羽一怒之下斬殺宋義,奪取軍政大權,成爲了北路軍的統帥。
此時,鉅鹿已經被圍四月有餘,在鉅鹿城中的張耳屢屢傳信讓鉅鹿北的陳餘發動進攻,陳餘隻能發兵五千進攻圍攻鉅鹿的秦軍,不料全部覆滅。
與此同時,燕國、齊國兩地的援兵相繼到達,盤踞在鉅鹿以北,停駐不前。
鉅鹿戰役的真相
公元前208年,十二月。
項羽下令挺兵北上,進抵黃河岸邊。
項羽下令先行讓英布、蒲將軍統兵兩萬先行渡河,率先主導了戰場形勢。
至此,項羽才正式發動進攻。
史書記載: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
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這段史料關於項羽如何擊破章邯、王離兩路兵力顯得十分模糊,甚至讓人頭腦摸不清楚。
不過較爲幸運的是,我們從《張耳陳餘傳》中能夠找到一句邏輯較爲清晰的話: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破章邯軍。諸侯軍乃敢擊秦軍,遂虜王離。
如果邏輯沒有錯,“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這句話中的“項羽兵”正是指向了英布、蒲將軍的兩萬大軍,也正是這兩萬的先鋒軍,數次侵襲運糧甬道,圍攻鉅鹿城的王離大軍開始缺糧。
在項羽的前鋒軍獨渡過黃河,趙將陳餘立馬傳信項羽讓其火速渡河,可接下來的事情再次顯得莫名其妙。
項羽渡河之後開始圍攻王離,九戰秦軍,徹底絕斷了甬道?
這是爲何?
項羽渡河之後到底是進攻甬道?還是直接進攻王離的圍城大軍?
也許,事實的真相我們可以從《項羽本紀》中再度找出答案: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這句話的邏輯並沒有錯,“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這兩個關鍵的信息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我們不得不相信,項羽其實和諸侯聯軍是分別進軍,而項羽也並沒有直接去圍攻王離。
更爲現實的一點是,項羽理應直接進攻章邯的鉅鹿南大軍營帳。
前面已經提及到,項羽曾派遣前鋒軍進攻章邯所修築的運糧甬道,那麼負責王離後翼安全的章邯自然要引兵拱衛運糧甬道,至少他需要分散駐防在狹長的甬道兩翼,防止英布、蒲將軍徹底切斷甬道。
而在項羽進攻章邯所拱衛的運糧甬道時,其他各路諸侯也開始行動。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這句話,可謂很好的詮釋了項羽軍、諸侯軍到底如何協同。
項羽的主力大軍渡河之後,全面進攻章邯所拱衛的運糧甬道,而各路駐守則趁勢攻破鉅鹿王離所設的十餘處壁壘,也開始進攻王離大軍。
也就是說,這些諸侯在拔除了鉅鹿城外圍的秦軍據點,他們也已經發動了進攻王離的作戰,只是他們在勝利之後沒有選擇馳援項羽作戰。
一直等到項羽的大軍徹底擊敗章邯,迫使其退出鉅鹿南一點,退守棘原大營,各路諸侯才“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所以,回到前面的《項羽本紀》,正確的邏輯思維應該爲:
於是(項羽)至,則(諸侯)圍王離,(項羽)與(章邯)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諸侯)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這纔是鉅鹿之戰的真相。
這場戰役成功奠定了項羽西楚霸主的地位,也成功獲得了各路諸侯的擁戴。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