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年前,秦朝末年的起義之火如燎原之勢,從陳勝吳廣一聲大吼開始,瞬間席捲秦王朝的半壁江山,曾經在項燕手下幹過視日官的周文,被陳勝任命爲將軍,帶着人一路攻打直奔咸陽城,隊伍不對擴大,到達距離咸陽城40公里的地方,隊伍已經達到數十萬之巨。

秦王朝這時候派出掌管後勤的少府章邯,帶着一羣囚犯、勞工和奴產子組成的軍隊,爲了“自由”而戰,對周文孤軍深入的幾十萬疲憊之師發起進攻,章邯大軍竟然勢不可擋,一路追殺周文,直至逼得他自盡身亡。

這樣的大勝仗讓章邯信心倍增,隨後揮軍南下,與田儋、陳勝、魏咎等人的戰鬥紛紛取勝,一時間秦朝軍隊士氣高漲。直到章邯遇到項梁和項羽統帥的楚軍,這纔開始顯露疲態,秦朝臨時拼湊的這支軍隊開始潰敗。

項梁打敗這支秦朝的拼湊軍隊之後志得意滿,大有俾睨天下之意,只是他卻不知道,此時章邯的軍隊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不僅僅是拼湊的軍隊,而是關中支援過來的正牌秦軍,這支軍隊可是正兒八經的秦人軍人組成,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宋義曾經就此問題就勸過項梁,希望項梁能夠小心謹慎,不要輕敵。不過項梁對於宋義的話並沒有聽進去,結果在與章邯再次對戰的時候,在懊悔中戰死,卻爲時已晚。

剛剛獲得勝利的章邯,因爲這次斬殺項梁,在軍中和朝廷的威望大增,他自己也不自覺的飄了,認爲楚軍失去項梁,就是一羣烏合之衆,不足爲慮,竟然沒有繼續追擊撤走的項羽部,反而是調轉馬頭,直奔趙國的邯鄲而去,給楚軍留下喘息之機。就在章邯攻破邯鄲,又回師將趙國助力圍困鉅鹿之時,楚軍經過大半年的調整,已經重新整裝待發,準備支援鉅鹿。

章邯守甬道,保證王離糧道供應,當時秦軍全部兵力號稱50萬,楚軍與諸侯紛紛帶兵前來救趙,只不過諸侯都堅守營壘,作壁上觀,各懷鬼胎,雖然陳兵此地,卻無人敢解鉅鹿之圍。就在這時,項羽的楚軍開始對秦軍進行攻擊,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不愧是當世豪傑,渡河後破釜沉舟,只帶3日口糧,至鉅鹿即糧絕,敗則有死無生,因此,楚軍個個以一當十,將章邯擊敗,又逼死涉間,活捉王離,全滅秦軍主力,衆位諸侯在勝利後拜見項羽,紛紛跪下來到項羽面前,這一刻也正是奠定了項羽諸侯中霸主地位。

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史記》

項羽此戰以數萬人擊敗數十萬秦軍,項羽就真有如此神威,在如此差距之下依然能夠盡滅秦軍嗎?當然不是,秦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無需多做贅述,項羽和楚軍縱然再強,也無法在正面抗衡下獲得全勝,項羽此次獲勝之謎,全在山東出土的一個文物之上。

根據《史記》記載,楚懷王派宋義、項羽、范增支援趙國的楚軍,是從彭城出發不假,但是卻在名爲安陽的地方,停留了46天。安陽在什麼地方,成爲史學界爭論不下的懸案,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在當時有兩個安陽城。

爲《漢書》做注的顏師古認爲《史記》中的安陽乃是唐相州安陽;

爲《史記》做《索隱》的司馬貞則認爲,項羽路過的這個安陽乃是唐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安陽故城。

兩個都是安陽,但是卻有着天壤之別,一個在河南,一個在山東。

根據《史記》記載,“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宋義和項羽的楚軍到了安陽這個地方,就在宋義的安排下停止前進了,而且每日飲酒高會,過的很巴適。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時的安陽應該遠離秦軍,否則他們隨時面臨虎狼之師,又怎敢有半點懈怠,更不敢每日飲酒高會了,宋義雖然與項羽不對付,但是他的智商一直很在線。而且,在《史記》當中還有一段記載引人注意,“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這是宋義安排自己兒子去齊國當相的記載,曾親自送兒子到無鹽這個地方。

以上兩點,河南安陽都無法滿足。河南安陽在河內,距離秦軍很近,又臨近有重兵把守的敖倉,在這樣的情況下,宋義不是白癡,他絕對不會在如此險地停留46天,而且還天天飲酒高會。從方位來看,宋義送他的兒子目的地是齊國,但是從河南安陽出發,送到無鹽,這方向明顯不對,根本不是奔齊國去的路線。

除此兩點以外,還有一段記載對於安陽的確認極爲重要,在《史記》當中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是對項羽當時渡過漳水後採取破釜沉舟之計的記載,其中有“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值得關注,也就是說,在項羽渡過漳水之後,距離他到達鉅鹿的腳程大概在三天左右。但是從河南安陽渡河後破釜沉舟,三日肯定到不了,破釜沉舟沒問題,但是糧草短缺,無法供應到戰場,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所以,河南安陽基本被排除在外,宋義和項羽極可能是在山東的安陽駐留。在山東出土的一片陶片,上面寫了三個字——安陽市,對這種說法進行了印證,對此,著名青年曆史地理學家辛德勇也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爲史書所載項羽走白馬津經魏國救趙是錯誤判斷,項羽應該是從山東安陽駐留後,借道齊國救趙,他的這一看法,與山東出土的陶片記載相互印證,可信度極高。可以說這小小陶片上的三個字,足以改寫史書了。

那麼,宋義爲什麼當時在安陽這裏駐留46天,就真的只是爲了尋開心嗎?當然不是,宋義或許不討人喜歡,但是宋義的謀略很高。對於宋義“遣其子宋襄相齊”的做法,項羽認爲這是在以公謀私,藉着他掌管軍權的機會,每天和齊國使臣喝酒作樂,就是爲了給自己兒子安排工作。

其實項羽沒懂宋義的高明之處,宋義將兒子送去齊國做相,並非是謀私,而是用兒子做質,未來才能借道齊國救趙。他這麼做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白馬津那邊艱難險阻,即便過去,到鉅鹿時也喪失了戰鬥力。

第二、楚軍如果能順利穿過齊國去救秦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保存實力與秦軍進行決戰,二是齊國與楚國有不共戴天之仇,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秦國自然也知道,所以不會想到他們走這條路來救鉅鹿,疏於防範。

說到齊國與楚國的仇隙,是因爲當年田儋復國後卻被章邯所殺,他死後弟弟田榮就逃了,沒想到田儋的親戚田假趁機稱王了。田榮被秦兵追殺,是項梁帶楚兵救了他,田榮這才重新當了齊國的王,田假逃到楚國避難。田榮見到田假在楚國避難很不放心,但是也沒能力弄死他,直到項梁在定陶陷入與章邯的苦戰向他求援,田榮覺得機會來了,就逼項梁殺田假,否則不出兵,項梁不肯做這種事情,田榮竟然就真的忘恩負義,沒去救項梁,結果項梁戰死,從此齊楚的仇算是結下了。

那麼,這個仇楚人中誰最不能忘呢?自然是項梁的侄子項羽。此時此刻天下局勢不穩,他不能爲項梁報仇攻打齊國就算了,這宋義還一直討好齊國,而且給自己兒子安排工作。況且當時正值隆冬之日,城內缺衣少穿,士兵怨聲載道,讓項羽氣不打一處來,衝動之下也沒問宋義爲啥這麼做,直接就給宋義砍了。木已成舟的情況下,楚懷王就封了項羽爲大將軍,從此項羽正式奪回兵權。

隨後發兵鉅鹿,走的正是宋義生前規劃的借齊救趙的路線,最終也確實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突然從齊國方向趕來的楚軍以一當十,殺秦軍一個措手不及,最終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巨大勝利,這也是項羽爲什麼能夠以區區數萬人攻滅秦國50萬大軍的緣故,可不僅僅是勇猛使然。當然了,直到此時才明白宋義被殺有多冤,不過也無濟於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