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爲什麼力拔山兮的項羽會敗給“小人”一般的漢高祖劉邦?而關於這一問題的回答也是衆多紛紜,既有片面的觀點,也有系統的解釋,但是絕大多數回答都很難抓住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史實,今天,我們從司馬遷《史記》當中關於劉邦即其他楚漢時期人物的記載,通過較爲接近史實的角度去分析劉邦爲什麼能夠打敗不可一世的項羽。

劉邦雖然傲慢,心胸也着實不算寬廣,但他懂得施利於人,他手下的功臣都是有實封的,所以大家都是既得利益的收穫者。項羽雖表現得仁慈、愛人,但他就像袁紹,對慕名而來的人不能用之,嫉賢妒能。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創造與下屬的共同利益,人除了在特定情況下大都是趨利避害的,所謂“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正如是。

現代企業爲了留下高精尖人才會給他們足夠的工薪和相符的職位,還有企業的股份甚至股權。擁有共同利益,才能將人才與主君綁定,至少在天下平定前,這種利益共同體是最穩固的。

舉三個例子:

(1)韓信先從項羽爲郎中,《淮陰侯列傳》說:“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遂棄楚歸漢,經夏侯嬰、蕭何推薦,便由連敖、治粟都尉徑直拜爲大將。

(2)《陳丞相世家》謂陳平“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即日拜平爲都尉,使爲參乘,典護軍。

(3)漢四年,楚圍劉邦於滎陽,情勢危急,韓信反而要求封他爲假齊王。劉邦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爲王!”張良、陳平踢劉邦足,因附耳密語,劉邦立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爲真王耳,何以假爲!”

由是觀之,劉邦對於真的人才即使不能說是“用人不疑”,也肯定會給他們其他主君所不能給的利益、榮寵。

不說“禮賢下士”,至少也是“打一棒,給一棗。”使人心悅誠服。

劉邦說他們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鑲,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爲我擒也。”

首先在用人上,劉邦確實具有過人的英明

《留侯世家》說:“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爲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連張良這樣智囊人物都很服他的明智。

陳平說:

“項王爲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由此可見,劉邦用人不拘於德,而在於才。這點與曹操很像,或者說曹操的《求賢令》正是受了劉邦的啓發吧!劉邦集團所具有的“無賴性質”也正是其屢次東山再起、化險爲夷的重要因素,而能駕馭這羣“無賴”的人,也必是劉邦這個“無賴頭子”。

其次,劉邦善於聽採高明的意見,而不固執己見,更不像項羽那樣剛愎自用。劉邦進入咸陽,見“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經樊噲、張良勸阻,便“還軍霸上”。而正因此,纔在鴻門宴中打消了項羽的疑心,也在關中百姓中留下了美名,以致後來的“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間。”

劉邦的負面性格

劉邦有大局觀,能屈能伸,做事果決,從不優柔寡斷。其善識人用人,能及時論功行賞,籠絡人心,以上品質皆爲人主之典範。然而人無完人,對劉邦的歷史評價存在爭議,人都是矛盾的集合體,但老劉身上的矛盾特別多。

愛吹牛:

(1)沛令有重客,大家去祝賀。做主管的蕭何說:‘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劉邦妄稱“賀錢萬”, 實不持一錢。蕭何說:“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蕭何雖熟悉劉邦“多大言”的作風,但他明顯小看了劉邦。劉邦不但成事了,還成了皇帝。

(2)劉邦起事前到處宣揚自己是“龍種”,劉太公蒙此羞辱,罵他“無賴”。爲此,稱帝后,他在未央宮大宴羣臣時,報復太公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惹得一幫羣臣喧譁大笑。劉邦做了皇帝亦不改舊時潑皮習氣,確實無賴至極。

賞罰多憑愛憎:

(1)《蕭相國世家》記“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爲酇侯,所食邑多”。這引起功臣普遍不滿。劉邦說蕭何是“發蹤指示”的“功人”,而其餘人是“徒能得走獸”的“功狗”,羣臣皆莫敢言。關內侯鄂君逢迎說“蕭何第一,曹參次”。於是“多封蕭何”,“惠封何父子兄弟十餘人”,還給蕭何增封兩千戶,“以帝嘗搖咸陽時何送我獨贏錢二也。”

(2)《陳丞相世家》說沛人王陵任氣好直言,“高祖微時,兄事陵”,初反秦時“陵亦自聚黨數千廠’,“不肯從沛公”,又與劉邦不睦的雍齒交好。歸附劉邦晚“以故晚封’。

(3)《楚元王世家》說,劉邦早年常帶朋友到長嫂家蹭飯。長嫂寡居,生活艱難,每逢劉邦帶人來,便用鍋鏟把鍋邊鏟得亂響,賓客便不歡而散。劉邦偶然發現鍋中有飯,因此生氣。及爲帝,昆弟封遍,就是不封伯子。劉太公說情,高祖言:“某非忘封之也,爲其母不長者耳。”於是就封大侄子爲“羹頡侯”,開帝王惡作劇之先河。

性情刻薄:

漢三年春,彭城之戰失利。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爲他趕車的夏侯嬰因不停地“收載”,導致車慢了,“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

至於罵他無賴的老爸,他更不會要。楚漢廣武相持數月,項羽乏糧而急,把劉太公放在高桌的砧板上,威脅劉邦退兵,不然烹太公。劉邦卻說:我們在懷王時爲友軍,這就是“約爲兄弟”,既是“兄弟”,那麼,我的老爸就是你的老爸,如果要烹你的老爸,就希望分給我一碗肉。

疑心很重:

劉邦在位七年間,總疑忌功臣造反。諸如燕王臧茶、韓王信、趙相貫高等,除過韓信、彭越被殺於長安,其餘叛亂都是他率兵親征。在最後的平英布時劉邦負傷,回來後不肯就醫死了。

他幾乎在平叛中度過七年帝王生活,反叛者幾乎都是被逼造反,連蕭何都以自污來自保。張良不愧爲智者,自劉邦入關稱帝,便遠離朝堂,不問世事,故躲過這人心惶惶的局勢。

簡單思考劉邦的人生

劉邦四十八歲起事,古人常說“五十而知天命”,但看起來劉邦非但不認命,還時刻想着逆天改命。他只是一介黔首,因嚮往信陵君魏無忌而投了張耳作門客。後張耳被通緝,他便逃回沛縣,學了秦律,當了個泗水亭長。

從這裏看出劉邦的前半生平平無奇,那麼其身上的種種異象究竟是他自己做的宣傳還是後來子孫編造出的呢?倘若是劉邦自己做的政治宣傳,那麼他是從什麼時候做的宣傳呢?如果是登基後的神化措施,那充其量只是帝王對低微出身的掩飾罷了。但如果這是登基之前甚至是起事之前的政治宣傳,那這個人就太恐怖了,他不僅善於製造輿論,還野心極大,並且很隱忍。加上知人善用,善於納諫,懂得籠絡人心,能及時封賞,劉邦奪得天下幾乎是鐵板釘釘的事。

其中的個人因素太強了!

但劉邦這個皇帝當得並不舒坦,其患得患失的情緒充分暴露出來。七年間,臧荼、利幾、韓信、韓王信、陳豨、彭越、英布,還有盧綰都造了反。劉邦在平城喫盡苦頭,僅平英布一役即折騰了一年又四月,還因此重傷垂危。

呂后與戚夫人的爭鬥亦是你死我活,還有猛將誅盡“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憂慮更使他招架不住,所以這個曾經夢寐以求讓他得意的皇帝,他實在不願再當下去了,因此卻醫不治。

劉邦作爲開國英主,多有過人之處,然而誅戮功臣的行爲與謾罵的習性,使他頗具爭議。打天下時能廣泛用人,稱帝后又猜忌功臣;時有任性之行,卻能冷靜控制。罵人是他的陋習,卻又藉此籠絡人心;跋扈地駕馭人,卻又善於納諫;具有極強的政治敏感性,善於改換面孔。

由“大丈夫當如是”到“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貴也”,再到痛苦的“孤家寡人”,他的一生精彩至極,晚景卻也難免悲涼。

當然了,這篇論述也只是筆者一家之言,歡迎朋友們評論區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史記·高祖本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