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嚴格來說,除了北方以外的東、西、南三個方向並非沒有外來威脅,但與正北蒙古高原帶來的軍事壓力相比不值一提。從地圖上看,東面是茫茫大海,在西方列強完成近代工業革命以前,基本不可能有任何力量能夠從這一方向進入中國腹地。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史,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步入近代之前的兩千多年間,中國的邊患多是從北方而來。匈奴、柔然、突厥、鮮卑、蒙古等,北亞恍如兵工廠一樣,源源不斷將勇武好戰的遊牧部落推向長城以南。

在抵禦北方的入侵當中,有的王朝遭到滅國,而有的堅挺到了最後,但不論結局如何,農耕民族都要在這一方向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因此我們很容易生出這樣的疑惑,爲什麼邊患不是從東、西、南三個方向而來呢?

其實嚴格來說,除了北方以外的東、西、南三個方向並非沒有外來威脅,但與正北蒙古高原帶來的軍事壓力相比不值一提。在周朝諸侯割據的時候,匈奴同樣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但即便實力不濟,這些尚未完全遊牧化的部落就已經開始對華夏農耕區發起了進攻。爲了應對來自北方的騷擾,秦、趙、燕三個諸侯國不得不各自修築長城以圖自保。大秦統一中國前後,匈奴同樣實現了內部的兼併重組,爲此始皇帝甚至派遣30萬大軍作爲抵禦後者南下的屏障。

進入漢朝之後,威脅同樣從北方而來,高祖至文景不敵匈奴而採取和親,但從武帝以後便主動出擊。在衛霍大軍的夾攻下,匈奴不得不遠遁漠北,這是農耕對遊牧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自此華夏保持着對匈奴的優勢長達數百年,而長期受到壓制的匈奴也終在歷經東漢、三國之後的晉朝爆發強烈反彈。五胡中除羌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都與秦漢時期的匈奴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復仇性質的亂戰最終造成中原漢地十室九空,長江以北屍橫遍野。

隋唐統一中華之後,突厥再度成爲華夏民族的心腹大患,以唐太宗之文韜武略甚至也不得不與突厥訂立“渭水之盟”。隨後的遼、宋、金、夏並立時代,蒙古成爲多數亞歐大陸國家揮之不去的共同噩夢,最終在崖山一戰中被蒙元大軍徹底滅國。

元朝可能是所有朝代中唯一沒有北方邊患的異類,那是因爲元朝本身就是遊牧民族所建,它沒有理由自己防自己。至於明代則基本成爲宋代的翻版,區別只在於最後入主中原的是滿族,而不是蒙古。

進入清朝以後,前半期着力的重點仍然是蒙古人,因爲準噶爾汗國帶來的威脅如芒在背。不過後期的中國似乎擺脫了上述延續兩千多年的怪圈,因爲更加強大的敵人來自海上。從以上脈絡當中不難看出“北患”對中國傷害之大,而相比之下東、西、南三個方向之所以相對安全,則是得益於自然環境的恩賜。從地圖上看,東面是茫茫大海,在西方列強完成近代工業革命以前,基本不可能有任何力量能夠從這一方向進入中國腹地。當然從後續的歷史來看,完成工業化以後,歐洲帶來的威脅遠遠大於先前的遊牧民族。

西部越過河西走廊之後便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這在古代幾乎不可能供一支規模化的部隊安然通過,故而耶律大石在西遷之後雖數次想要返回中原同金人一較高下,卻始終不能如願。西南是巍峨高聳的青藏高原,那裏空氣稀薄、條件惡劣,儘管在唐宋兩代誕生過強盛的吐蕃帝國,但也只是曇花一現,其對中原王朝構成的威脅隨着蒙古人的入侵而宣告終止。

南方嶺南歷來是熱帶雨林、毒蟲、瘴氣彙集之地,而東南亞的土著們在技術水平上完全不能與華夏相提並論,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與其說南方雨林保護了華夏不被入侵,倒不如說阻止了中原民族的擴張。

北方內蒙古高原與蒙古高原之間,有一個戈壁沙漠,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北方遊牧民族強盛時,單于廷一般設在戈壁沙漠以南,氣勢弱的時期又逃到戈壁沙漠以北。

儘管北方邊患持續了數千年,但終有消亡的一天,原因就在於火器技術的進步。隨着火藥在軍事上的大規模運用,遊牧民族恍惚一夜之間放下了刀劍,竟然變得能歌善舞起來。或許我們本就是一家,在相互敵對了千年之後終要坐下來共享和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