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讀過那篇著名的《愚公移公》吧,那兩座讓愚公頭疼至極,最後下定決心窮子子孫孫之力也要除掉的大山,就是太行山和王屋山。因爲這座大山橫在愚公的家門口,進出非常不便。愚公移山只是一個勵志故事,在歷史上自然是不存在的,但太行山之險卻是現實存在的。太行山脈約出現於六千萬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燕山運動,縱貫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之間,成爲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尤其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線。這樣的地理條件,讓河北省、河南省與山西省的交通聯繫非常不便,是出名了的天險之地。

太行山有很多名稱。比如還叫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太行山脈北起首都的西山,南至河南省與山西省交界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多公里,真可謂是千峯聳立,艱險難行。古人認爲太行爲天下之臂脊,誰控制了太行,就可以得到天下。事實確實如此,在元朝之前,大型王朝(含北方的大型割據王朝)的國都多集中在長安(陝西省西安)、洛陽、開封一線,北線就是太行山。而金元明清等朝定都於現在的首都,太行山又位於其南線,都是門戶級別的戰略存在。太行山作爲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天然屏障,溝通太行南北的意義十分重大。所以,太行山再險,古代的人們也要想辦法穿越太行山。

太行山地勢南高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地勢險峻,因此極難通行。同時,自南而北依次有數條河流穿越太行而出,分別爲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沙河、唐河、桑乾河等,這些河谷同樣不利於人馬的通行,爲了穿過太行山脈的天險,那些山脈中斷的山口就成爲了十分重要的通道。古人稱山脈中斷處爲陘,太行山有很多東、西向的橫谷就成了人們進入太行山的重要通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陘。比如井陘,一代戰神韓信就從這裏通過滅趙,最終幫助劉邦打敗項羽的。

太行八陘是晉朝的郭緣生在《述徵記》中列出的太行山八條通道,從南往北依次爲積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和軍都陘。太行八陘中以太行山系本名爲名的,就是第二陘——太行陘。太行陘位於太行山南端的丹水出口,是戰國時韓國連接上黨(山西省長治市)的主要通道。

圖-長治航拍

作爲河南通往山西的重要交通線,太行陘起於現在的河南沁陽西北三十五里處,經過現在的山西晉城、高平直至壺關、長治。太行陘還稱爲丹陘,俗稱小口,指的就是此陘山勢陡峭外,還相對狹小。太行陘寬僅三步,長四十里,崎嶇蜿蜒,又稱“羊腸阪”,其艱難險阻可以想見。太行陘的路徑是由沁陽出水南關,渡過沁河後,北上太行南麓的常平鎮,再經過大口隘,然後攀登至晉城之南太行山上的晉廟鎮,此處有一關隘,即“太行關”。通過此關後,再經由高平、壺關抵達上黨。

太行八徑中有三條都是直接通向上黨的,因爲這裏軍事位置十分重要,即可以此爲據西顧臨汾,北攻太原,亦可南下太行,逐鹿中原,而太行陘正是由上黨南下中原的軍事要道。晉廟鎮的太行關又稱作天門、天進關、楚雄關、平陽關等,《戰國策》中記載吳起所說“夫夏桀之國,左天門之陰。”說明早在遠古夏朝的時候,人們就把這裏當成守衛太行山通道的要塞。

圖-晉城航拍

孔夫子周遊列國時,曾欲登太行入晉,到了天井關時,傳來了趙簡子連殺兩位賢人的消息,孔子對亂七八糟的晉國十分失望,長嘆幾口氣就回去了。到了戰國時期,殺神白起攻打韓國時,就截斷了太行陘,斷絕了上黨和韓國國都的聯繫,成爲韓國的飛地。上黨無奈,只好就近投降了趙國,並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以及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俘虜。八十多年前,倭人犯華,正義之師就在這裏修建了堡壘,扼守太行陘,敵軍數次攻打都無功而返。

唐朝詩仙李白面對巍峨險峻的太行山,感嘆道:“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可見穿越太行陘之艱難,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的“太行八陘”早已不是難以通行的險關,各種公路、鐵路穿陘過,變成了通途大道。但太行山的險,卻已經刻在很多國人的心裏,成爲珍貴的歷史文化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