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閨蜜說,在她媽媽眼裏,外孫和孫子的差別她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想到自己成了“別人”,自己孩子成了媽媽眼裏的“外人”,真的很心寒。誰料媽媽不緊不慢地說了句“心疼孫子燒疊紙,心疼外孫把手指”。

前兩天和閨蜜相聚,閨蜜說終於等到開學,自己終於能喘口氣了。原來她家孩子正上幼兒園,因爲暑假沒人帶,閨蜜沒少爲此操心。又是報興趣班又是託鄰居看管,每天都在發愁第二天該怎麼辦。我突然問一句“孩子沒爺爺奶奶,那怎麼不送到外婆家,你不是還有個侄子嗎,兩個孩子一起玩多開心”。閨蜜聽到後竟然沉默了。

過了好一陣子閨蜜才告訴我,孩子放假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求助自己媽媽。結媽在電話裏說“不是我不願意,我倒不怕累,就是給別人看娃需要承擔責任啊。”閨蜜說,在她媽媽眼裏,外孫和孫子的差別她不是不知道,只是沒想到自己成了“別人”,自己孩子成了媽媽眼裏的“外人”,真的很心寒。

其實不只是閨蜜有這樣的遭遇,我曾聽身邊很多說起過類似經歷。那麼在老人眼裏,外孫和孫子爲啥差別那麼大?過來人道盡原因,很真實。

“心疼孫子燒疊紙,心疼外孫把手指”

我有個朋友是潮汕女孩。認識這裏的人都知道重男輕女在這裏很受歡迎。一個朋友結婚生了一個兒子。每次她帶兒子去母親家,她都會受到精神傷害。爲什麼?因爲就像兩顆豌豆一樣,孫外兄弟和他的孫子和他們的母親兄弟是不同的。有點好喫的媽媽會躲起來,悄悄叫孫子讓他喫,也叫不告訴表哥。有一次朋友的兒子看到他也想喫東西。作爲一個祖母,他說:“你表弟喫的是他祖母的食物。如果你想喫,就讓你奶奶買吧。

朋友在旁邊看到,想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質問媽媽爲何如此差別對待。誰料媽媽不緊不慢地說了句“心疼孫子燒疊紙,心疼外孫把手指”。朋友立刻蔫了。

原來,這是他們那個地方的俗語。大體意思是,跟外孫相比,孫子纔是自家人。同爲後輩,孫子還會在爺爺奶奶百年之後清明上墳、燒紙爲念,而外孫呢?等外婆百年後,路過外婆家,頂多用手一指,“我外公外婆以前就住這兒。”甚至連外公外婆都不記得了。

在老人看來,孫子孫女纔是自己的後代,身上傳承着自己的血脈。尤其是孫子,那是給自家延續血脈和香火的傳承人,是跟自己一個姓的自家人。而不一個姓的“外孫”,自然沒那麼親。

外孫和孫子有差別,身爲父母也有責任

一位跟我說,自己之前也曾埋怨,爲什麼親媽對待自己的兒子跟弟弟的兒子不一樣。後來她自己發現原因了。爲什麼呢?孩子雖然是她和老公自己帶,但逢年過節老公總是跟兒子說“走,回咱家看爺爺奶奶去!”而自己只有大年初二回趟孃家,還總是這樣說“今天我們去你外公外婆家”。

看,對於爺奶和外公外婆,父母首先就用“咱家”“他們家”展示出親疏度,孩子怎麼會接收不到。孩子長期接受這樣的心理暗示,對待外公外婆自然也會表現出差別,自己先“見外”了,也就不怪外公外婆“見外”了。

你家老人是對孫子親還是對外孫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