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壁畫的正確姿勢

《狩獵出行圖》

章懷太子墓壁畫

中國的公立博物館中很少有收費參觀的,偶爾有一些特展項目費用也在幾十元左右,不會太貴,而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壁畫館是個例外,去一次就收費300,且不能拍照,不過即便如此,進去看過的人出來後也很少有抱怨的,基本上都覺得物有所值。通過各種唐代高水準壁畫真跡來再現當時貴族豐富多彩日常生活的,只有陝歷博獨一份


託果盤宮女圖

房齡大長公主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01

高清解讀唐代皇家壁畫

文人畫大行其道之後,壁畫似乎就成了匠人們乾的事,不過在唐代,情況還不是這樣,那時候的壁畫創作纔是畫界主流。在《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寺塔記》等書中記載的唐代名畫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蔘與過壁畫創作,其中不乏我們所熟知的閻立本、吳道子、周昉、韓幹等大名家。他們在兩京地區的宮殿、宅邸以及寺觀等處揮毫潑墨,留下了令人驚豔的巨幅壁畫。吳道子尤其是壁畫狂魔,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創作壁畫達三百多面牆。不過千年以下,這些遺蹟早已蕩然無存,好在陝西地區還有一個龐大的地下壁畫世界。


《狩獵出行圖》局部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陝歷博的唐代壁畫,多來自當時的王公大臣,貴族勳戚,甚至皇室核心成員。他們墓中的壁畫,理應由當時最好的畫師創作,代表了當時最精湛的水平。



《宮女圖》

永泰公主墓出土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厚葬之風盛行,他們用多天井的唐墓象徵重重院落的深宮大院,繪製壁畫用來裝飾來模仿人間繁華,因此壁畫題材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發掘的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三座皇家墓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歷年來發掘等級最高、規模最大、壁畫最精彩的唐墓葬。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這些壁畫爲研究唐代儀衛、輿服、內官、營繕等制度、社會生活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因此如何精準地將壁畫的質感以及細節完美地反映在紙張上,以便讓更多的人更方便地觀賞研究,便成爲高島義彥先生的關心所在。作爲此前穩坐書畫複製界頭把交椅的二玄社的總編輯,高島義彥先生十分了解中國文物,尤其是中國古代壁畫。他認爲:“中國關於古代壁畫的出版物雖然有很多,但是圖版高清、印刷精良、大幅開本的圖書卻非常少見。

如此,便有了這本他親自參與制作的《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推薦購買

👇


本書中所選取的題材,全部來自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唐代頂級壁畫。爲了達到最佳的印製效果,由雅昌的專業攝影團隊到壁畫發掘或保存現場重新拍攝。


雅昌團隊在陝歷博採集數據

©雅昌藝術圖書

作爲國內首屈一指的藝術影像輸出平臺,雅昌擁有目前最先進的拍攝設備,此次採集壁畫高清數據的是哈蘇H5D這款高端中畫幅相機,採用6000萬像素傳感器,秒殺一切單反相機。相機搭載的CCD數碼後背,高度還原拍攝對象色彩,爲圖像無損輸出提供了技術保障,細節局部放大後依然纖毫畢現。

比如,章懷太子墓中場面宏大的《狩獵出行圖》,畫中有很多值得關注的細節。


《狩獵出行圖》局部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狩獵是唐代貴族最心儀的戶外活動之一。貞觀五年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總結人生在世的三件樂事,狩獵就排在第二,“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李世民的兄弟李元吉則更是打獵的骨灰級發燒友,留下豪言“我寧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獵”。

當然,打獵不僅僅是爲了好玩兒,這也是古代禮制的一部分。《詩經》《左傳》中就記載了不少打獵活動。《禮記·王制》則說:“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就是打獵的意思,一年中沒事兒的時候打三次獵。這三次狩獵都有專業術語,《公羊傳》管它們叫:“春苗,秋蒐,冬狩。

這樣做的好處當然很明顯,既鍛鍊了能力,又凝聚了隊伍。不然太平個十幾年遇到突發事件都不知道怎樣動員了。

章懷太子墓中的《狩獵出行圖》就再現了當時的這一重要活動。圖中以五名獵騎爲嚮導,在持猴旗的騎者後面是數十騎,他們各自束腰佩箭,架鷹抱犬,呼嘯而過。


《狩獵出行圖》前導部分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獵騎上出現了各種萌物,它們都是唐代貴族常用的輔助狩獵的幾種動物。

其中一騎,有一隻豹子頸帶項圈,蹲坐於馬臀部的圓墊之上,真是乖萌可愛!這是唐代人工馴養的“獵豹”。據文獻記載,開元天寶年間西亞地區有進貢獵豹給唐王朝,而壁畫中獵豹的出現要早於文獻記載,可見,在唐代我國確已有馴化獵豹。


馬負訓豹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另一個證據就是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一套珍貴的《馴豹圖》,共四幅,每幅畫上皆有一男侍牽着一隻豹子。豹子的頸部套有項圈,在男侍的牽引下溫順而行。


《訓豹圖》

懿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永泰公主墓中還出土過一隻彩繪胡人騎馬鬥豹俑,胡人在馬上側身用左手抓住身後豹子,怒視斷喝,右手高舉作擊打狀。彷彿教訓自己不聽話的熊孩子一樣。結合前面的馬負訓豹圖像,這件俑稱爲“鬥豹”似乎不太妥當,因爲這裏的豹子不是獵物,而是輔助狩獵的助手,大概是不聽話了主人給點兒顏色給它,稱不上相鬥。


彩繪胡人騎馬鬥豹俑

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還有一個例子是伯明翰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組唐代彩繪俑,顯示也是陝西出土的,其中一件與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幾乎一模一樣。


唐代彩繪組俑

伯明翰藝術博物館藏

有意思的是,這種圖像在傳世繪畫中也能找到蹤跡,而且這幅畫大家應該還很熟悉,那就是元代劉貫道所畫的《元世祖出獵圖》,畫中涉及多種狩獵元素,其中包括騎士臂鷹、攜帶獵犬、馬負文豹等,都在唐代墓壁畫中出現過!從這個角度來看,地上地下的繪畫達到了統一。



元人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臺北故宮藏

在訓豹旁邊不遠的一騎上,又發現了一隻“神獸”——猞猁。位於畫的中部,和同畫中的獵豹一樣,頸帶項圈,乖巧安坐於馬臀的圓墊上。有牽繩,繫於主人腰間。



馬負猞猁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猞猁又稱“土豹”,別名“林曳”、“猞猁猻”,兩耳直立,四肢粗長,短尾,外形酷似家貓,但個體明顯較大。它是肉食性獸類,最善於捕食各種小體動物,經過馴養也可成爲助獵的動物。對應的實例還有金鄉縣主墓的這尊帶猞猁狩獵俑。


帶猞猁狩獵俑

陝西西安灞橋區唐代金鄉縣主墓出土

猞猁的後面一騎,一獵手是手持獵鷹。


手架獵鷹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順着隊伍往前看,前方獵手懷中還抱有獵犬,跟寵物一樣小心呵護。



懷抱獵犬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類似的實物可參見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唐代狩獵俑,主人一手架鷹,一手抱犬。頗有蘇軾“左牽黃右擎蒼”的意境。


狩獵俑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

其實,在畫史記載上,狩獵活動是重要的題材之一。《唐朝名畫錄》中,唐太宗的弟弟李元鳳射殺猛虎,太宗親自下令閻立本畫其事,畫成,“觀者莫不驚歎其神妙”。閻立本的徒弟曹元廓,繼承了他騎獵畫。玄宗時期畫家韋無苑,也曾奉詔圖畫李隆基射獵時的英姿。然而這些煌煌劇跡早已失傳。因此出土的唐代狩獵畫作,作爲確鑿無疑的唐人真跡,填補了畫史的空白,讓千年以下的我們,依舊能夠領略唐人鞍馬之上的風采。

02

當代經典鉅作《魂繫馬嵬》的由來

不僅如此,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它們又是絕佳的臨摹材料。唐人的構圖,唐人的用筆,唐人的用色,一覽無餘。

此處,我們不得不講到由知名畫家何家英與高雲二位先生合作而成的經典之作《魂繫馬嵬》,這幅作品當年以最高票數獲得全國第七屆全國美展銀獎,讓大家熟知了兩位青年畫家


《魂繫馬嵬》

高雲、何家英合作

《魂繫馬嵬》的整體構圖由高雲操刀,上重下輕、泰山壓頂式的“險構圖”表現出畫作題材的內在節奏和情緒。畫作上方是大批身着紅色甲冑、持刀怒目的三軍將士,佔據了絕大部分位置。


唐玄宗李隆基這邊,幾乎所有人都低着頭,或嘆息,或哭泣。


唯一昂首的是一身白衣的楊玉環,不過,面對譁變,她神情悽楚哀怨,幾乎掉出畫面之外。整幅畫的氣場對比很強烈,反映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


在接受採訪時,何家英說:“當時,我們受唐李重潤墓壁畫影響很大。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有意識地希望它就像一幅大型舊壁畫,帶有歷史沉澱的感覺。

李重潤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懿德太子,衆所周知,唐朝是一個父(母)慈子孝的王朝,這個基調從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下來。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嫡長子,武則天的親孫子,因與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一起議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而被祖母武則天賜死。706年,中宗繼位之後,傷心愛子慘死,追封爲懿德太子,並採用號墓爲陵制度以帝王級別的墓制和陪葬品制度將他重新安葬,陪葬乾陵。

1971年上半年到1972年下半年,考古隊先後發掘了章懷太子李賢墓和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尤其是懿德太子墓下長度超過100米,其規模在同類墓葬中是空前的,具有陵的規模和等級,可見李顯痛惜愛子之死,想通過墓葬規格對他做一些補償。墓中的闕樓圖、儀仗圖也是極其罕見的鉅製。《魂繫馬嵬》一畫,借鑑的正是懿德太子墓中的儀仗圖。

《儀仗圖》

懿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可以看到,《魂繫馬嵬》那“泰山壓頂”式的唐代軍人正是從懿德太子墓儀仗圖中的侍從而來,二者的站姿、武備幾乎一致。



儀仗圖與《魂繫馬嵬》的細節對比

而且《魂繫馬嵬》中也表現了車輅,唐代車輅的形象幾乎不傳,只在懿德太子墓壁畫中才有出現。



唐代的車輅形象

懿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何家英、高雲兩位先生均是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畫家,當年的學習資料都比較貧乏,據高雲回憶,在插隊時期,可以爲了看一本畫冊反覆騎二十多公里的單車;而何家英念中學時,偶然得到一本透視學方面的書籍,如獲至寶,翻來覆去把書全“喫”透了。如今,複製技術日新月異,這本《中國古代壁畫》,無疑是學習臨摹的最佳利器。

03

更多精彩細節

《中國古代壁畫 · 唐代 ·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收錄館藏壁畫精品200 餘幅(組),以時間爲縱線,將二十個唐代墓葬按歷史先後次序排列;又以單個墓葬的壁畫編號順序爲橫線。圖文並茂,兼具資料性和學術性。書後附有中英文對照的綜述、墓室概述和圖版說明,特邀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壁畫研究專家撰寫。


圖版說明及專業概述

讀者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出唐朝從建國之初到鼎盛再到衰敗時期的審美習慣、社會風尚的變化及唐代繪畫風格逐漸發展的痕跡。


部分目錄

顧盼生姿的提罐仕女圖,唐代文獻記載尚食局專掌供膳饈品齋之數,兩位宮女很可能是尚食局下典藥或掌藥之類的女官。



提罐仕女圖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手捧“酥山”的仕女。“酥山”是在唐宋元時期非常流行的乳製品甜點,相當於今天的冰淇淋。



手捧“酥山”的仕女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宮女與侏儒。唐代宮廷的侏儒,一般由地方進貢,其中不乏中國本土漢人,如道州居民身材短矮,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貢,號爲“矮奴”。三位人物的塑造極具特色,高矮胖瘦、年齡不同,特點分明,就連天上的飛鳥也富有神韻,栩栩如生。


宮女與侏儒

章懷太子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1952年,位於陝西東郊的蘇思勖墓被揭開,墓中20餘幅壁畫大都保存完好。其中以樂舞圖最爲精彩。


樂舞圖

蘇思勖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圖中一人翩翩起舞,熊培庚先生根據舞蹈動作與唐詩中的描繪,指出表演的舞蹈正是來自西域粟特人的胡旋舞。也就是說,這是極其罕見珍貴的唐代胡旋舞圖像資料。


胡旋舞

蘇思勖墓壁畫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另外,本書第三冊特別收錄了北周時期安伽墓石屏刻繪14幅。這是安伽墓發掘後,其圍屏石榻首次高清完整的呈現



北周安伽墓石屏刻繪

2000年發掘於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大明宮鄉

安伽墓石最早發掘的粟特貴族墓,也是迄今發掘唯一一座墓主生前擔任薩保這一特殊職務的北周墓葬,爲研究北周時期文化藝術、墓葬形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提供了極爲珍貴的史料。


北周安伽墓石屏刻繪

2000年發掘於西安市北郊未央區大明宮鄉

圖攝自《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壁畫 唐代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8開開本精裝,全綵印刷,開卷體驗極其震撼,照片還不能完全體現。

每套配有獨立書匣,三大冊將近二十斤重!標價3000元,現在藝度合作價45折僅需1350元,包郵(部分地區除外),本書不會再加印,數量有限,抓緊最後的機會吧!

推薦購買

👇


文獻參考:

高文文《從唐墓壁畫看唐代狩獵習俗》

吳雨陽《高雲對談何家英:走過70年,美術史裏的中國記憶》

王仁波、何修齡、單暐《陝西唐墓壁畫之研究》

陳曉偉《“馬負文豹”與草原遊獵圖像探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