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作爲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該時期的瓷器帶有明顯的草原民族的風格。
元代作爲我國瓷器發展史的重要一環,元代瓷器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罐,高28cm,口徑22.3cm,足徑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爲“大元”,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作爲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該時期的瓷 器帶有明顯的草原民族的風格。
除了沿襲一些前朝的瓷器器形,該時期還創燒了很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
元代時期,人們創燒了卵白釉,並以此對外貿易,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大量外銷瓷順勢生產製造。

元代白釉螭龍把杯,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元代瓷器繼承和發展了宋代鈞窯及龍泉窯,釉色肥厚瑩潤,器 形圓壯。
器形上除了常用了碗、盤 、瓶、罐、爐、高足杯外,還創造了很多器形,如葫蘆形的執壺、扁執壺、多穆壺、硯滴、筆山、匜等。
造型上,元代瓷器體型通常厚重飽滿,瓶罐等器下腹和脛較清瘦,碗、盤體大而圈足小,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元代的瓷器可說是最大氣瀟灑的。

元瓷不但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很喜歡,以致元代瓷器出口量大增,而元朝的統治者們也因此大力發展瓷業、使制瓷生產技術日臻完善。

元代瓷器秉承宋的自然和真實、樸素,又揉進了一點點的功利。

它不像宋的瓷器,美的陽春白雪,虛無縹緲,讓人理解不了;又不像明清瓷器那樣絢爛濃烈,急於討人歡喜。

它其中的風骨與市儈平衡得恰到好處,這正是中國大衆文化的精妙所在。因此,哪怕是普通老百姓,都能欣賞元瓷的魅力。

下面我們一起來鑑賞:

元代 天藍釉花口紫斑貼塑獸面雙螭耳連座瓶

北京市元大都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件天藍釉花口紫斑貼塑獸面雙螭耳連座瓶技藝之精湛、紋飾之華麗不禁讓人感慨古人非凡的匠心。
整個瓶子身材高大,造型繁多,瓶兩側肩頸部各有一枚獸耳曲柄,器身貼塑兩枚獸耳銜環鋪首裝飾。瓶下部爲花幾式鏤空底座,底座上有出棱式曲足。
通體施天藍色乳濁鈞釉,口沿、肩部及底座處有紫紅色釉斑,釉色豔麗,十分精緻奢華,這使它一度成爲代表元代瓷器燒製最高水平的作品。

元代 青花昭君出塞圖高足杯 
高8.9釐米 口徑7.7釐米 足徑4釐米 
2001年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南大街131號軍分區窖藏出土 
武威市博物館藏

高足碗是蒙元嗜酒習俗的見證,它是元代制瓷業大發展的象徵;
它的造型迥異於前代同類作品,在元代,它還出現了青花、釉裏紅和卵白釉的新品類;
因元代天才瓷匠的潛心琢磨,得以獨創出世所罕見的品種;
同時,它也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型。它,就是元代高足杯。
有人對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數量做過統計,得出“就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說,高足杯約佔22%”的結論。

元代 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

高67釐米

1955年出土於北京西城區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整件青白釉觀音坐像胎質堅緻細膩,釉質均勻滋潤,釉色青如湖水、如玉似冰,是元代景德鎮青白瓷中的極品之作。
觀音胸部、手和腳的顏色比外衣稍白,以示區分。
這件瓷雕觀音嫺熟地運用了浮雕、堆雕、貼塑、堆紋等多種技藝,並輔助以刻紋、劃紋、等技法交替進行。

刀法圓渾流暢,強烈地突出了觀音面部的安詳神態和服飾的華麗柔美,顯示出菩薩的端莊秀麗,可以看出元代瓷雕佛像技藝已經發展到了十分圓熟的境界,其動作、表情及服飾裝束,呈現自然生動、流暢,充滿着迷人的藝術魅力。


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舞臺人物紋枕
瓷枕長32.5釐米,高15.8釐米。
首都博物館藏

胎質潔白堅緻,通體施青白釉,瑩潤光亮,給人以清雅之感。枕身爲出檐樓臺式造型,以塑雕和鏤雕的手法,塑造出樓臺玉宇,亭閣迴廊,十分精緻。
戲臺中共塑十八個古代服飾人物像,有男有女,或騎馬,或恭敬肅立,或拱手施禮,或捧禮獻物,或相視而語,姿態各異。

其人物衣褶畢現,裙帶似隨風飄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於寸尺之中顯現出殿堂之氣派,側室之幽雅,圍廊之閒逸,其構思之巧妙,技藝之高超着實令人驚歎。


元代 景德鎮窯青白釉多穆壼
北京崇文元代斡脫赤墓出土

元代出現了一些符合蒙古遊牧民族生活習俗的瓷器造型,如多穆壺、僧帽壼、高足杯等。
多穆壺是流傳於蒙、藏少數民族地區的盛器,藏語稱爲“勒木”,蒙語中稱爲“東布壺”,內地稱爲“多穆壺”,一般用於盛酥油茶,通常應爲木或金屬製成,瓷壺仿木或金屬製品而燒造。

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僧帽壼
北京海淀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館藏


元 青花開光花鳥水禽紋六棱形瓶
高45.5釐米 口徑10.4釐米 足徑14.1釐米
英國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藏

元青花瓷器中,有不少八棱形器物,如大罐、玉壺春瓶、葫蘆瓶、執壺等,棱線都較凸出。但這件梅瓶爲六棱造型,與保定出土的八方梅瓶略有相似之處,但棱線內凹,呈瓜棱形,極爲特殊,實屬不可多得之作。
這件梅瓶的紋飾滿密,但繁而不亂。
器身口沿有錦紋一週,凸棱上下各有蓮瓣紋一圈,蓮瓣內繪菊花、牡丹、蓮花、芍藥等各式花卉。
肩部有云肩紋六朵,內有海水波濤紋。
腹部花瓣形六開光,分別繪有鳳凰穿花、花鳥與蓮池鴛鴦圖樣。
脛部雲肩紋內繪折枝花卉。
瓶身隙地均填卷草紋。


元 青花纏枝花卉紋鏤空器座
高28.9釐米 口徑23.5釐米 足徑27.4釐米
英國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藏

費茲威廉博物館的花卉紋鏤空器座,應該是一件器物的附件。
元青花瓷器中,這種器座不少,但都是小件瓶子的底座,可以分開。
大件器基本不帶座。這一器座有可能是某件瓶子的底座,很有特點。
青海省博物館的牡丹紋器座,屬於該省文物商店早年徵集,風格與英國這件器座不同,但用途看來相同。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器座
高16.5釐米 口徑25.5釐米 足徑23.8釐米
青海省博物館藏

這樣的器座,在元代景德鎮青白瓷和龍泉青瓷中都曾出現過。
上世紀60年代前,這種器物被不少藏家稱爲“魚穿”,用途似乎是放在魚缸裏,類似假山模型,讓游魚穿梭其間。
現在想來比較有趣,但這是一個認識過程,不足爲怪。
後來人們認識到,這樣的作品其實是一種器座。
器座本是附件,但這樣的附件,現在已經十分難覓,同樣彌足珍貴。

元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
高18釐米, 底徑18.5釐米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這個造型呈半球形,平底,下方開有裝飾壼門的龕式小門,呈蒙古包形狀,對於其用途的分析也是 衆說紛紜。

有認爲是擲骰子用的、有認爲是“專爲存放元代高僧大德或社會上層人士骨灰的舍利塔 (骨灰甕)”、元青花明器。

從明、清、民國直到現在 ,在福建地區一直都採用這樣的僧墓塔,只是塔身大小不一,存在無塔剎和有塔剎、以及塔剎形制的變化,塔身的高度、寬度比例略有調整,臺基樣式略有不同而已。 

也存在較小的墓塔供奉於堂室內的情況。

福建閩侯縣石松寺舍利塔
元青花纏枝蓮花雜寶紋“蒙古包”,應該就是這種海會塔塔身的小型版。
它的開門太小,不適合存放單一個體的遺骨,然此器的空間相對舍利子的大小而言, 可以延續存放多位高僧的舍利子, 所以該器應該是一個相關僧侶團體的合葬舍利塔。 

福建羅源縣“宋治平乙巳”海會塔
福建墓塔都有一個完整的塔基, 以六角、八角形單層圭腳須彌座塔基爲多見,須彌座的束腰部分或裝飾花卉動物紋, 或裝飾簡單的海棠形開光,但絕大多數角柱均爲竹節形。
海會塔塔身還必須配有塔座才完整。
這使我們聯想到另外一件元青花瓷器——

英國劍橋大學費茲威廉博物館收藏的 “青花纏枝花卉紋器座紋鏤空器座”,
仔細觀察費茲威廉博物館收藏的青花器座不難發現,其與福建墓塔的臺基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束腰、 開光以及竹節裝飾。
雖然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青花纏枝花卉雜寶紋舍利塔身”與費茲威廉博物館收藏的“青花纏枝花卉紋器座”並非原配,但應該會有一件類似的青花瓷器座與之相配, 組成一件完整的“青花纏枝花卉雜寶紋舍利塔”。

是蒙古包?還是舍利塔?


RECOMMEND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