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王其梅舉杯盛讚阿沛“深明大義,當機立斷,毅然下令藏軍停止抵抗,化干戈爲玉帛,爲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良好氣氛”,向他表示感謝時,阿沛說明了他的肺腑之言:“我原來就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西藏問題,只因未能得到噶廈批准,才釀成今日苦果,真是羞愧難言。藏軍撤離昌都時,曾炸燬了總管府部分房屋,房子比較緊張,王其梅將阿沛和桑林·平措多傑、崔科等一批官員安排在雲南壩昌部總管府大院唯一較好的樓房中,自己和警衛員住帳篷。

【開國中將張國華66】

18軍軍領導最先見到阿沛的是副政委王其梅。張國華在第一時間已告知王其梅,一定要尊重阿沛,要聽取他的意見,要真誠相待。

阿沛命令藏軍放下武器後,52師參謀長李明、騎兵支隊支隊長孫鞏陪同阿沛,於26日來見王其梅,吳忠陪王其梅出來迎接,阿沛給王其梅獻了哈達。當天,王其梅設宴款待阿沛及主要官員。阿沛和藏軍官員對解放軍的設宴款待深感意外。當王其梅舉杯盛讚阿沛“深明大義,當機立斷,毅然下令藏軍停止抵抗,化干戈爲玉帛,爲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良好氣氛”,向他表示感謝時,阿沛說明了他的肺腑之言:“我原來就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西藏問題,只因未能得到噶廈批准,才釀成今日苦果,真是羞愧難言。”

宴席上,解放軍幹部和藏族官員加深了了解和信任,王其梅和阿沛進行了長談。王其梅首先轉達張國華和譚冠三對他的問候,阿沛一聽,頓生感動,他沒想到解放軍的官員態度這麼誠懇、謙虛,他第一次充滿了好感。王其梅對阿沛說,張軍長、譚政委很快也要來拜見他。當阿沛從王其梅的話裏知道18軍執行的統戰政策時,阿沛就向王其梅說了他的想法。他說:“18軍執行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對解決西藏的問題是可行的……”阿沛的想法和建議,王其梅當天報告給了張國華和譚冠三,張國華第二天向鄧、劉作了詳細彙報,西南局、西南軍區報告給了毛主席。阿沛的想法和建議,與年初劉伯承、賀龍報告的內容竟然是一樣的。

藏軍撤離昌都時,曾炸燬了總管府部分房屋,房子比較緊張,王其梅將阿沛和桑林·平措多傑、崔科等一批官員安排在雲南壩昌部總管府大院唯一較好的樓房中,自己和警衛員住帳篷。其他官員全部安排住房子,解放軍大部住帳篷。

這個時候,糧食供應非常困難,幹部戰士每人每天只供半斤糧。在此情況下,張國華叮囑王其梅,一定安排阿沛喫小竈,即和王其梅等師以上幹部一起用餐。

藏軍如本以上喫中竈,並保障糧食定量不能減少,保證喫飽。

阿沛坐騎的金鞍、銀鐙丟失,王其梅發了脾氣,嚴令追查。後在

52

師騎兵偵察連找回,王其梅令騎兵連連長夏懷道、指導員明保金親自將失物送還阿沛,並作了自我批評和道歉。

這些實際行動,逐漸解除了藏軍官員的顧慮。

在王其梅與阿沛的交往中,王其梅始終以誠懇的態度相待,並多次告訴阿沛:十條和平談判基礎,北京要求西藏承諾的是第一條和第十條。

解放軍的供給自行負責,進軍西藏,不喫地方。如西藏方面不能承諾以上兩條

北京和西藏方面之間,不僅無事可談,且進軍問題是肯定的

將於明年

7

8

月份武裝向拉薩進軍。

阿沛於8月28日(藏曆7月16日)到達昌都,接替拉魯任昌都總管後,一向富有見解且思想開明的他認爲應採取和平談判的方法解決西藏問題。他於9月4日致電噶廈,提出停止執行原來擬定中的進攻計劃,建議進行和平談判。阿沛還在電報中如實反映昌都的真實情況:“宗內僅有8戶人家還有糌粑,其餘全以圓根爲生,乞丐成羣,景象淒涼。應停止進攻解放軍,漢藏雙方最好和平解決。如果不行,也應先從邊境一帶撤出所有部隊。”未被攝政達札採納。

1950年11月9日,阿沛等40多名官員,聯名致信表明,談判期間、解放軍將暫停向拉薩進軍。1950年11月10日,阿沛派金中·堅贊平措、桑林·平措多傑攜信從昌都出發,於11月25日到達拉薩。此信送到噶廈主要官員手中時、他們紛紛流露出悲喜交加之情。噶倫然巴、索康和代理噶倫土登饒讓均把金中和桑林視若貴賓,問長問短。就連最頑固的親英派索康也表示:“阿沛·阿旺晉美辛苦了!我們並不責怪他。我們的軍隊太糟糕,確實不能上陣。如今只好耐心等待。世界形勢總會變化的。這次有勞二位將阿沛噶倫的報告及時送到噶廈。任務完成的很好。”

防守昌都藏軍的情況,沒有比阿沛更瞭解的了。

先遣支隊到甘孜後,西藏方面原來設在鄧柯的通信設備即被解放軍接管,玉樹地區的一個千戶長向噶廈密報,說應該趁解放軍立足未穩,先發制人打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噶廈降神問卦,結果是7月初出兵爲最佳時機。於是,噶廈將7代本的一批大炮及武器彈藥運往昌都。

時任昌都總管的拉魯精氣神十足,立即下令駐防在丁青的4代本、東宗渡口的3代本、類烏齊的7代本做好戰鬥準備,並向噶廈報告了部署情況。

10月中旬,昌都有些秋涼了。那天,昌都總管府的官員們正在歡度一年一次的林卡節,突然接到報告:解放軍已開始攻打昌都外圍了。

很快,不斷有告急文書送來。以前各地送來的公文,都是按規定格式寫得工工整整,而現在字跡潦草,阿沛明白情況緊急,17日晚,阿沛召集全體官員商討對策。阿沛首先說,外圍各防區已無力阻擋解放軍的前進,目前只有停止武力對抗,與解放軍商談和平解決但絕大多數官員主張棄城逃回拉薩。18日拂曉,阿沛率一部分官員、隨從和2000多藏兵向恩達後撤,途經朗木拉山時,碰到在類烏齊放牧騾馬的雪仲科朗巴的傭人,說解放軍不計其數。阿沛一聽,翻身下馬,對隨行的官員說:“我等不能只考慮個人安危,應該以黎民百姓的安危爲重。”這一刻,他決心已定,即刻派人去與解放軍談判。

【昌都解放後,藏民向解放軍戰士致謝,感謝解放軍給他們帶來了幸福生活】

20日拂曉,阿沛的兩名隨從帶着哈達在朗木拉山下距離昌都不足20公里的地方,遇見52師騎兵偵察連,說他倆是阿沛的隨從,阿沛總督已下令停止抵抗。12時左右。連長夏懷道、指導員明寶金由阿沛的兩名隨從帶路,於血碧拉山深處的竹閣寺見到阿沛。下午,青海騎兵支隊一部在支隊長孫鞏率領下與騎兵偵察連會合。21日下午,154團政委楊軍也奉張國華之命趕到竹閣寺。楊軍、孫鞏奉張國華之命同阿沛具體商討了對放下武器人員的處理問題。當時,竹閣寺有2、3、4、6、8、10代本的2700多人。英國人福特和幾名印度報務人在場。

戰士們聽說就是這個福特害死了愛國活佛格達,都很生氣。楊軍和阿沛都講了話。楊軍到來這裏之前,張國華早已給他交待清楚,對被遣散人員發給了路費、糧。對傷病人員或攜帶家眷的,還發了騾馬。共計遣散甲本以下軍官85人、士兵2062人,發放銀元2萬多元、騾馬510匹。當那些被遣散人員拿到銀元之後,無不露出詫異的神色,他們說:“解放軍不打不罵,放我們回家還發路費,做夢都沒想到。”“不是親眼見解放軍保護寺廟,保護老百姓,真不敢相信啊!”甲本們都高興地合掌致謝。楊軍給郄晉武發報,說銀元不夠,郄晉武馬上就帶着銀元3050元趕來以滿足發放需要。

關於藏軍,張國華也作過了解和研究。他這樣記述:

在西藏,原來是沒有正規的軍隊的,主要是部落型的,要打仗的時候就把老百姓集中起來一起去打仗。

清朝康熙57年,尼泊爾入侵西藏,一直打到了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把日喀則的金銀財寶全弄走了。清朝派了福康安爲大將軍,帶了17000多人進藏,一直打到了尼泊爾境內。尼泊爾國王求和,就停戰了,停戰以後,福康安覺得西藏沒有軍隊不行,西藏沒有規矩也不行,所以就擬定了29條,也就是清廷29條。從此,其中有兩條就是關於藏軍的,要正式成立藏軍,人數爲3000人。前藏駐1000人,後藏駐1000人,江孜駐500人,定日駐500人。規定了一個制度,就是500人爲一個代本(相當於團長),實際上就是6個代本。每個代本下面兩個如本(如本相當於營長),一個如本250個人,如本下邊設甲本(相當於連長)每個甲本100多人,甲本下邊設室長。

【昌都戰役中,藏軍第9代本排以上軍官】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西藏方面見勢驅漢,“部隊”實際上就等於解散了。那3000人的部隊,原來是歸派駐西藏的駐藏大臣直接管理的。後來把當年滿清批准的3000人恢復了,前藏1000人爲2代本,後藏的1000人爲3代本。逐漸又組建了4代本,駐在江孜,只有500人,組建了5代本駐定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維持着這樣5個代本。再後來又擴充了6、7、8、9、10代本。到了1920年,西藏方面派兵到康區德格一帶,跟劉文輝的部隊打仗,跟馬步芳的部隊也打過。三四十年代,英軍侵略西藏的時候,這10個代本的藏軍是當時西藏方面的所謂正規軍,主要是他們抵禦英軍的入侵。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解放戰爭的帷幕拉開了,蔣軍節節敗退。這個時候的西藏,達札是攝政王,他也知道,僅僅依靠西藏地方的力量是不足以達成其野心,還得依靠外部的支持。到了1948年、1949年,達札趁着國內革命戰爭的時機,又擴了5個代本(沒有11、12代本),分別是13、14、15、16代本。這5個代本並沒有什麼戰鬥力,11代本是警察,12代本只是個空架子,13代本是前藏的貴族子弟、富家子弟組成的,藏語叫仲扎馬嘎嘛。16代本是後藏的貴族子弟組織起來的,沒有什麼戰鬥力。

這一段文字記述,顯然是張國華從史書上摘抄下來又做了相應分析研究的,時間應該是在1950年底或者昌都戰役前。從他的工作筆記和日記看,昌都戰役前,張國華花了不少時間對藏軍作了很多研究,如果是在那時候摘記的,應該會記述在藏軍部署那一章裏。趙謹仁回憶說,大概是在1951年10月到了拉薩以後記下的,北京曾有個規定,藏軍要逐步改編成解放軍的一部分,張國華很可能是爲了這個內容做準備和專門研究的。

後來

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做過不切實際甚至是一廂情願推斷和分析

藏軍在西藏的土地上熟悉地理,善於隱蔽,有騎兵的機動性和號令羣衆堅壁清野的可能,如果不是早早地在決戰中把自己的實力消耗一空,保存一定有生力量與戰鬥意志,採取堵截、騷擾、各個擊破、打得贏的就打、打不贏的就跑的游擊戰,肯定可以給進藏的解放軍增加更大的困難與傷亡。尤其是應當避免正面作戰,主要以解放軍的後勤供應線爲攻擊目標。西藏人口稀少,不毛之地多,解放軍部隊孤軍入藏,補給的主要物資只能來自內地,因此必須有一條漫長的後勤供應線跟在部隊後面。隨着深入西藏,後勤線將越拉越長,防衛必然脆弱,更容易被打斷。對大部隊而言,後勤斷則不戰自垮。本來只能勉力對付西藏之“天”的解放軍部隊,再加上一分“人”的敵手,昌都戰役和進到西藏境內以後,是否能夠完勝還是未知數。加之,那時西藏手裏的牌不僅有朝戰,更有美、英的支持……

對於如此不懷好意的推斷和分析,當年參加了昌都戰役和整個進軍過程的陳子植、陰法唐、周家鼎、郄晉武、喬學亭等老兵看了以後不屑一顧,特別是陰法唐、邱晉武、喬學亭這些後來又參加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的猛將平靜地說:

“我們的部隊那時候什麼苦都能喫,什麼苦沒喫過?什麼惡劣的環境沒經歷?什麼大仗惡仗沒經歷過?我們的犧牲精神,我們指揮員的指揮才幹,幹部戰士的戰術素養,豈是他們能夠超越的。平叛的時候,叛軍之所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困難和傷亡,主要是我們顧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到最後他們猖獗至極,我們纔不得不狠狠打擊嘛。1962年,印度的那個第7旅還是很有戰鬥力的,我們的打法、我們的戰術、我們的神速,那還用隨便說說嗎?”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