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與大自然融爲一體,和諧共生。

自然中的情感與人的內心如此和諧,只要你真心投入,就會收穫良多。

當你擁有屬於自己的太陽、星星或月亮,你就擁有一個獨立王國,一個專屬小宇宙。在裏面,你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成爲最幸福的人。

在自然面前,人可以忘記恐懼,遠離工業文明的污染,讓心靈變得純淨,人性變得純潔。沒有商業,沒有競爭和利益驅動,人最接近自身,進入天性。

在大自然中,你不會覺得絕望。存在於其中的事物,我們都能從中學會如何獲取美好、溫柔與聖潔。大自然讓人摒棄庸俗,變得勇敢和純真。而這是任何書本知識無法教會給我們的。

一個人生活,或許有些孤獨,但當你真誠面對大自然賦予的事物,你就會感到安靜和健康,內心沒有一絲罪惡的想法。在城市,孤獨總使人難過和逃避,但進入大自然的生活,卻可以把這些悄然改變。

自然中的每一個聲音,都可以化爲一種友誼,在這種細膩情感的發散中,我們內心最真實最善的部分被放大。比如聽到夜晚的雨聲,彷彿給自己長久疲憊且髒污的心洗了個澡,彷彿一首美妙的樂曲,我們的心神變得瞬間安寧和舒爽。

大自然賦予人們一種情愫,然後順着它,我們找到發展出一種最質樸的宗教。即便在最黑暗最矇昧的人們那裏,這種宗教也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整個宇宙是個巨大的自然倉庫,地球只是宇宙太空中的一個小點,而人面對太空,多麼渺小呀,連個螞蟻都算不上吧。在這種光年的距離中,我們感受孤獨與寂寞,同時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創造。人的偉大在於,明知自己的渺小,但依然奮力拼搏。這依然是大自然教給我們的真理,有哪一片樹葉不朝着太陽而使勁生長呢?有哪一隻鳥兒不朝着出生地而努力飛翔呢?

偉人說:德不孤,必有鄰。

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德性,可以讓任何事物都成爲自己的鄰居。當我們抵達天人合一之境界,萬物都是我們的友好鄰居。

在大自然那裏,時空是不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唯有光與熱、活力與綠色、向上的脈動與向下的延伸,纔是至高的存在,纔是生命得以實現的最高法則。

造物主的影響如此巨大而深遠,以至於每件事物都要聽從於它。想要獲得真理,就要學會從自然中聆聽和觀察。因爲這裏的每個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大自然體現的思想使我們理智健全,使我們幸福無比。它所提供的心智的自覺努力可以讓我們超越塵世事務及結果的紛擾;不管什麼事物,不管它是什麼性質,都會像急流那樣從我們身邊流過。我們並不是被自然控制,而是和它融爲一體。

在人羣中,我們很少感動,我們遵從的都是利益折算後的理智,這種理智把我們帶向哪裏呢?未來還是不確定的危機在增多。只有大自然孕育出的事物使我感動。在自然面前,你我知道自己是個客觀存在的人,是思想和感情的載體。我們覺察到自己有一種雙重性,既可以距離別人很遠看這個世界,也可以遠距離地看自己。不管我們自身的經歷多麼真切,都可以覺察到自己有一部分存在着,可以進行自我批評,僅僅作爲一個生命的旁觀者。

生命的戲劇可能悲劇收場,觀衆離開。這種既想交際又渴望孤獨的雙重性,有時讓我們難以覓得鄰人和友誼之伴。

多數時間,孤身獨處有益於身心,與朋友一起,即使是最親密的朋友,也會使人乏味,浪費精力。迄今爲止,我們發現這世上沒有比獨處更好的夥伴。從總體上說,外出與人交往比留在家裏更加使人覺得孤獨。

一個人在擁擠的人羣中思想或者工作的時候總是孤獨的。衡量孤獨的標準並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擠在一起的方格子上班族,過了一天,卻彷彿什麼都沒有過。而農夫每天都是一個人在田裏或者在森林中砍樹,但是他卻沒有一絲孤獨的感覺,因爲他有事情做,最主要是他和自然在一起。

社交通常都太廉價。我們相聚的時間太短暫,無暇學習對方新的優點。我們每日三餐都見面,讓對方重新嘗一嘗那些陳黴的乳酪一一這發黴的乳酪就是我們自己。在我們的文明中,我們已經自動形成一套現在看來束縛人的規矩,也就是人們所謂的禮儀和禮貌,這樣,我們在見面的時就可以彼此相容,而不會導致公開的矛盾。但在自然那裏,這些所有的文明禮儀都是多餘的,是一種人的累贅。

在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我們居住得太擁擠,彼此成爲對方的鮮腳石,因爲這樣,我們彼此之間的敬意減少了,友愛與和諧減弱了。假如我們遵從自然的旨意,一平公里只有一個或幾個居民,如同生活在廣袤的森林中一樣,事情就會好得多。

自然告訴我們,人的價值並不顯示在他身處的位置,也不在於他的財富多少,我們也用不着彼此太接近。如果我們懂得從自然那裏得到安慰,得到心靈的豐富,我們根本就不會孤獨,更不會害怕孤獨,或者爲了逃避孤獨,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本心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人類的很多虛假和惡俗就是在遠離自然之後開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