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去年6月以來,香港修例風波及其引發的一系列事件使整個香港社會一度動盪不安。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日前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香港應該加強中國國情和歷史教育,補回歷史課,讓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家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同時,引導香港年輕人前往內地發展,讓年輕人分享國家榮光和發展紅利。在他看來,大灣區是香港與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建議國家爲香港人進入內地創造更多便利。“增進了解、深入融合方能讓港人更加愛國。”陳勇說。
談香港教育
多渠道宣揚中國歷史和國情資訊
北青報:要解決香港的一些問題,您認爲有什麼好的辦法?
陳勇:我們提出了很多建議,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強中國國情和歷史的教育。
哲學有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如果連這些基本問題都沒搞清楚,就很容易被人洗腦,以爲自己是西方的、英美的,但實際上只不過是被人利用而已。對於這些道理,不讀歷史就不會懂,所以我們希望香港加強歷史教育。
北青報:目前香港的歷史教育現狀如何?
陳勇:其實香港迴歸之後都在加強這方面工作,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常態化的、制度化的體系。我們要恢復歷史課程,讓年輕人讀歷史,瞭解我們這個民族所經歷過的苦難甚至是走過的彎路,才能對整個國家有更加客觀的認識。要改變年輕一代,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所以我的建議是應該補回歷史課。
比如可以成立專業機構並吸納一定比例的香港專家加入,加強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如哲學以及中國歷史等,包括將更多內地的珍貴歷史文物運到香港進行公開展覽;完善香港學校與內地進行交流學習的長效機制,把參加內地的歷史文化交流作爲香港學校一項實踐性的教學項目,讓所有香港大中小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學習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主題的交流活動。
推動更多香港與內地的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加強對香港青少年,以及香港大中小學校長、校董和教師的當代國情和歷史培訓;內地駐港機構多舉辦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學者到香港講解國策、國情、歷史以及外交政策等等;鼓勵推動民間交流合作,在珠三角地區設立港澳青少年交流培訓基地,以及製作更多相關的節目,並透過多元化渠道向香港宣揚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和國情資訊等等。
談“人心迴歸”
讓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去工作生活
北青報:如何讓香港的年輕人與內地發展相聯繫?
陳勇:瞭解纔是愛的開始,很多香港人對內地還不瞭解,所以要通過各種機會讓香港人瞭解內地,瞭解自己的祖國。愛國的方式可以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感性就是對國家歷史和民族歷史的認知,需要加強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而理性的認知也可以有多種方式,讓他們與內地的發展聯繫起來,光講道義喫不飽飯也不行。
其實這是一個“人心迴歸”的工程。1997年7月1日,香港土地迴歸了,但是人心迴歸的過程是漫長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做“人心”工程。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我們要“搶佔”未來青年人的心。
現在要做的就是“補課”。內地將來會有更多的發展,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經濟體,有巨大的發展機遇,香港年輕人可以去融入。我們需要更多的優惠政策,去吸引下一代人與祖國親近。就是要讓他們的個人學業、職業、事業、創業,以及未來家庭的發展、下一代的教育、衣食住行等等,與祖國的發展密切聯繫起來,讓他們一同去分享國家的榮光和發展的紅利。
北青報:從教育領域來看,如何讓香港的孩子們增進與內地的交流?
陳勇:內地要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及內地城市讀書,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內地主要城市可以參考深圳及相關城市的做法,讓港澳籍的學生可以接受當地中小學義務教育,優化相關手續,包括辦理入學及各項證明,鼓勵及便利香港優質的中小學校,包括國際學校、直資學校等在內地開辦分校,並採用多元化的課程模式,確保可與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體系相銜接。支持及鼓勵相關城市具有國際班的學校與香港合作,讓港人子女可以在國際班就讀。
推動及支持香港高校在內地主要城市開展合作辦學,將香港高校兼讀制課程納入教育部海外學歷認證體系,進一步優化海外學歷認證體系的內容。進一步放寬《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納入更多優質高等學校,併爲內地畢業的香港學生以及香港本地青少年提供更多實習、培訓和工作的機會,讓他們學以致用、發揮所長。
談大灣區機遇
讓香港與大灣區實現共同繁榮
北青報:您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
陳勇:大灣區是讓香港人融入內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大灣區給香港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大量機會。與此同時,香港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讓香港與大灣區實現共同繁榮。
要讓香港年輕人融入大灣區,融入內地,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比如從長遠來看,我建議可以爲香港市民提供內地身份證,儘快公佈更多居住證制度的實施細節,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同時,可放寬要求,參考居住證制度以及二代臺胞證的做法,考慮將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經調整後可作爲內地身份證明文件,與內地身份證有同等效用,爲港人在內地生活創造便利。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