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喫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信公二十三年所載:“冬,王使來告難,曰:‘不襲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敢告叔父。其實我們從這段話已經可以看出,王子帶憑藉其母的寵愛就可帶兵入成周趕走襄王,可見此時“禮”制的破壞,和周王對朝政時局的無力把控。
周天子對禮的破壞
西周滅亡以後,因鎬京受到戰亂和自然災害的原因,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而此事依靠得主要就是晉國和鄭國的力量,現在鄭伯去朝見桓王,周桓王貴爲天子,卻對自己的屬臣不加禮遇,這難道不是不尊“禮”而自損威嚴嗎?而天子如此糜爛,兵強馬壯的諸侯國,又有誰再願受約束呢?
諸侯們對禮制的破壞
又如楚晉爭霸之時,晉文公爲了給自己出兵找到理由,他的藉口是爲維護周王室的威嚴,但要之道春秋無義戰,其實不關攻打誰,都是對周王室威嚴做出的挑戰,而楚國也沒有想去維護自己的威嚴,只是爲了滅了姬姓諸侯擴大自己的地盤纔是正理,周室已經名存實亡。
意義及影響
行文至此,想必意義已然明瞭,春秋時期的禮樂崩塌實際上是對道德體系的破壞以及國家秩序的重建,這種情節有點類似於日本幕府時期的“下克上”的時代,那個時候的日本也可以說是“禮崩樂壞”,只不過我們要早經歷於日本一千多年。隨着“分封制”的逐漸解體,和諸侯們對禮制的衝突,周天子的地位瓦解也是必然的趨勢。
諸侯間的爭霸不僅帶來了戰爭也帶來了思想的繁盛,從繼承禮樂的儒家文化,還有對周禮深深懷疑的道、法等家,都使周禮的命運面臨着深深的威脅。而偏執於禮樂的儒家文化看似擁有上古道德時期的精神潔癖,但也造就了千百年來孔子倫理道德的巔峯。
我們今天從《左傳》去看禮崩樂壞下的周天子地位,其實也是在看動盪戰亂的人與神之間的心靈契合;因爲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哪個朝代,能如此竭誠的將一種樂舞,將其滲透道政治和精神領域裏,或許以後,在千百年文化薰陶下的中國人,能夠將封塵幾千年的情感,再度厚積薄發。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